内镀法金刚石铰刀的设计与制造
1 前言
1.刀体 2.切屑 3.粘结剂 4.金刚石颗粒 图1 |
2 金刚石铰刀的内镀法原理与铰削机制
1.金刚石 2.切屑 图2 |
1.金刚石颗粒 2.切屑 3.粘结剂 4.刀体 图3 |
1.夹持部 2.后导部 3.倒锥部 4. 校正部 5.切削部 6.前导部 图4 |
3 内包容金刚石铰刀的结构设计
- 校正部的设计 校正部是铰刀的修光和提高精度的部分,主要承担清除切削部加工时遗留下来的粗糙波峰的少许余量,是影响被加工孔的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 一般地,校正部的长度按加工孔径的2~3倍来选取。孔长时取小值,孔短时取大值。校正部径向尺寸取决于工件表面粗糙度、孔的形状、预制孔精度和铰削扩张量等具体条件。
- 切削部的设计 切削部是铰刀的切削部分,负担切除被加工工件的80%~90%的加工余量,对铰刀寿命和加工质量有很大影响。
L——切削部长度,x——实际切削长度,q——切削部锥角
图5
图6- 切削部的长度和锥角主要根据切削余量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地,长度取15~25mm;切削锥角粗铰时取q=0°3′~0°15′,精铰时取q=0°1′~0°5′,以保证铰刀在2/5~1/2处即进入实际的切削状态(图5)。锥角大小的计算公式为
tgq=S/LK 式中 S——切削深度,mm- L——切削部长度,mm
- K——长度系数,取2/5~1/2
- 锥角公差取3~4级。
- 切削部的长度和锥角主要根据切削余量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地,长度取15~25mm;切削锥角粗铰时取q=0°3′~0°15′,精铰时取q=0°1′~0°5′,以保证铰刀在2/5~1/2处即进入实际的切削状态(图5)。锥角大小的计算公式为
- 冷却槽的设计 金刚石铰刀铰孔时,若热量和切屑来不及排出,刀体将发热膨胀,孔的加工质量会明显降低,严重时还会发生“咬死”刀现象。因此铰刀的各主要表面上都要设计有冷却槽,并满足下列条件:①冷却槽必须保证铰刀工作时能得到充分冷却;②冷却槽不能影响铰刀的刚性和寿命;③冷却液流道通畅,以便能将切屑带走。
- 螺旋槽一般设计2~5条,螺旋角取ψ=20°~45°,螺旋方向选用左旋,使切屑和冷却液向未铰削表面推进,确保已铰过的表面免受擦伤。同时螺旋槽和螺旋角的选择要保证铰刀切削宽度大小适当,一般以12~18mm为宜(图6)。
4 金刚石铰刀的内镀法制造工艺
名称 | 含量(g/L) |
硫酸镍(NiSO4—7H2O) | 250~300 |
氯化钠(NaCl) | 10~20 |
硼酸(H3BO3) | 35~40 |
糖精(6H5COSO2NH2) | 1~2 |
香豆素(C9H6O2) | 0.5~1 |
十二烷基硫酸钠(C12H25SO4Na) | 0.1~0.2 |
PH值 | 4.0~4.5 |
温度(℃) | 40~45 |
电流密度(A/dm2) | 1.5~3 |
5 结束语
- 精密和高精度金刚石铰刀更适宜采用内镀法进行设计与制造。
- 金刚石铰刀的内镀法比外镀法加工精度更高、表面粗糙度值更小。
- 只要工艺参数合理和规范,内镀法金刚石铰刀的设计与制造同样简单、方便。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最新反馈
- 暂无反馈
无须注册,轻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