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机器人行业以及下游产业深度研究,下一个市场机遇在哪?

1、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符合长期发展战略,大势所趋

在人口红利减弱,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大势所趋。“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智能制造大势所趋。目前阶段,行业发展逻辑相对清晰,我们认为制造业产业升级如此迫切主要有以下原因和趋势:

1)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是产业发展趋势,人口红利减弱,人工成本上升与设备成本下降形成的“剪刀差”扩大,机器换人大势所趋;

2)产业处于底部向上区间,在经济企稳向好的情况下,下游需求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增强,随着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换机带动3C景气度持续,看好行业的上升和发展;

3)本次疫情直接影响复工,对人员密集型企业影响更甚,促使更多企业加快自动化升级改造;

4)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从汽车和3C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空间大,国产品牌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1.1.智能制造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人力成本上升倒逼企业加快自动化改造

从全球看,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已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共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分别提出了工业4.0、工业物联网、再兴战略和新工业法等发展战略以作为本国工业发展的大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也提出了代表中国制造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在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9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而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力较为密集的制造业的产能出现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机器设备性价比不断提高,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众多制造业产业的产业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仍在我国境内,使得本该转移出去的一部分产能为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所消化。

近年来,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内自动化先进装备近年保持快速增长,此处以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阐述整个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

人口红利减弱,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上升和机器人均价下降形成的成本“剪刀差”逐渐扩大,倒逼企业加快自动化改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2018年我国16-59岁人口为89,729万人,占64.3%,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及占比持续下降。同时,与之相反的是,制造业就业人员员工工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2018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44万/年上涨至7.21万/年,年均涨幅达到11%。

由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逐渐消失。加之工业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导致成本逐步下降,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的意愿和性价比逐步加强。

1.2.产业处于底部向上区间,宏观及行业数据的积极变化值得重视

如上文所述,在行业趋势向好的背景下,宏观及行业数据的积极变化值得重视。宏观层面,2020年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35.7%(市场预期46%,前值50%),但2019年11月-2020年1月PMI连续3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显示宏观景气向上的趋势;行业层面,以通用设备的典型代表工业机器人数据为例,2019年10-12月连续3个月国内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转正,从2019年单季度来看,日本工业机器人出货量降幅收窄,同时对中国出口降幅也连续收窄,宏观及行业数据均出现积极的信号。

根据东北宏观观点,2020年2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35.7%,市场预期46%,前值50%,受疫情影响2月景气度大幅下滑,但2019年11月-2020年1月PMI连续3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显示宏观景气向上的趋势。具体看2020年1月制造业PMI,最终录得50%,符合市场预期,较2019年12月低0.2个百分点,符合春节扰动规律。近期新冠肺炎虽然爆发,但尚未对指数产生较大影响,总体来看1月份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经济回稳态势。

生产季节性下降,需求继续抬升。2020年1月生产指数下降1.9个百分点至51.3%,是1月份PMI的主要拖累项,新订单指数创去年4月份以来新高,指向需求稳定增长,新出口订单与进口指数双双滑落,分别下降1.6和0.9个百分点至48.7%和49.0%,亦符合春节扰动的正常规律。具体行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持续扩张,高耗能行业继续收缩,制造业产业结构仍在优化之中。大型、中型企业景气度均有所下降但维持在临界值之上,小型企业回升1.4个百分点但处于收缩区间。小型企业已经持续一年多位于收缩区间,且疫情冲击下可能压力更大。

2019年12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0,013.80台,同比增长15.30%,连续3个月单月产量增速为正(2019年10月和11月分别为1.70%和4.30%),2019年1-12月累计产量186,943.40台,同比减少6.10%,2019年以来依然维持负增长状态,但累计增速降幅收窄。根据以往数据经验,10-12月产量绝对值逐步增加,10-12月三个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保持在相当水平,数据来看,2019年Q4单月产量增速呈现加速趋势,行业回暖迹象进一步凸显。

从日本工业机器人数据来看,2019Q1-Q4总出货台数分别为43,089台(同比-24.15%)、42,541台(同比-25.10%)、46,161台(同比-10.60%)、43,911台(同比-12.10%)。其中2019Q1-Q4对中国的销售额分别为360.22亿日元(同比-34.25%)、476.60亿日元(同比-26.00%)、542.99亿日元(同比-2.18%)、464.22亿日元(同比-9.69%),单季度来看降幅收窄明显。

1.3.细分行业变化不断,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推动3C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

从下游来看,不同细分行业发生积极变化,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等新技术的变化驱动3C产业开启新一轮换机周期和设备需求,一般工业的设备成熟达到“机器换人”的性价比要求。

同样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流行业汽车和3C制造业为例,汽车行业逐步探底,由于5G等新技术的驱动,3C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

从销量角度来看,国内乘用车(用内燃机)累计增速在2018年进入负增长状态并持续至今,2019年1-12月累计增速为-9.75%,降幅趋势逐步企稳。同时,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累计增速在2018年年初达到低点后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1-12月出货量累计增速为-4.7%,2019年以来增速有明显回升。

从投资角度来看,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亦从2018年进入连续下降区间,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则从2019年以来进入上升区间,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5G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行业的景气度上行。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在汽车行业逐步探底,5G发展推动3C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的趋势下,行业的资本开支及自动化需求会逐步加大,利好产业链相关公司。

1.4.从汽车和3C向一般工业蓝海拓展潜力巨大,国产品牌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1.4.1.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自主化率不断提升促进行业发展

自201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IFR统计,2015年至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分别为6.9万台、8.7万台、13.8万台和13.3万台,增长率分别达20%、27%、59%和-4%。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机器人的前两大市场汽车制造业和电气电子制造业都迎来了下滑,其中汽车制造业机器人销量的显著下滑,是国内机器人市场首次出现下滑的最直接因素。从销售金额上分析,2017年度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达到51.2亿美元,同比增长30%,同样受到宏观经济下降影响,2018年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有较大下滑。

根据IFR预测,2018年至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有望维持在14%以上的增速,到2021年出货量将达到56.89万台。根据一般行业假设,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为整机市场规模的3倍,以均价19万元/台测算,到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整机与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4,324亿元。

若按照中国工业机器人占比35%计算,到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年复合增速达到14%,市场空间巨大。

国产机器人自主化率不断提升,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促进行业发展。从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整条产业链,外资仍然占有优势地位,国产企业以系统集成为基础,向核心零部件及本体领域延伸发力。

核心零部件是制约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来看,国产机器人的自主化率不断提升,整机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头部企业已经取得较大突破。

减速器领域,外资企业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国产减速器企业在轻负载的谐波减速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其中苏州绿的谐波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国产突破,已经达到成熟稳定状态,而在重负载的RV减速器领域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伺服系统领域,国产化率逐步提升,汇川技术、埃斯顿为国产龙头。控制器领域,国产控制器采用的硬件平台与国外品牌差距不大,差距体现在底层软件架构和核心控制算法,国内包括固高科技。

1.4.2.从汽车和3C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空间大,国产品牌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从汽车和3C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空间大,国产品牌有望获得更快发展。

中国市场主要为外资品牌主导,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在30%左右,根据IFR、CRIA统计,2015年至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仅为三成左右,未来国产机器人占比提升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汽车制造、3C电子领域为外资主导,除3C电子以外的通用工业领域国产机器人具有优势,金属加工业以及3C制造业国产品牌增长迅速。

据IFR、CRIA统计,从数量统计,2017年中国3C电子制造业购买量同比增长62.6%,已经超过汽车工业。金属加工业(含机械制造)机器人消费较上年同期增长116.2%,占总销量的15.2%,增速位居第一。

2.工业机器人行业:通用装备典型代表,行业数据出现连续积极变化

2.1.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放缓,中国仍然是最大市场

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速放缓,中国仍然是最大市场。根据IFR统计,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出货量由2009年的6.0万台增长至2017年的38.1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97%;根据IFR统计数据,2018年由于亚洲地区增速放缓,全球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到38.4万台,同比增长1%,主要原因为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汽车、3C等行业均出现销量下滑或减缓,导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缓慢。2018年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销量13.3万台,依然保持全球最大市场地位。

全球来看,汽车和电子应用依然是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的两大最主要领域。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中,汽车行业应用达到11.6万台,电子行业应用达到11.3万台,分别占比30.1%和29.4%,继续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两个最大下游,现阶段汽车和消费电子的景气度对中游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了一国制造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根据IFR统计,2017年全球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为85台/万人,韩国密度最高,达到710台/万人,德国和日本位居其后,中国为97台/万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业机器人密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2.国内产量数据出现积极改善,重点关注行业领军企业

工业机器人作为通用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可以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2019年11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6,080台,同比增长4.30%,连续两个月单月产量增速为正(10月增速为1.70%),今年1-11月累计产量166,595台,同比减少5.30%,今年以来依然维持负增长状态,但累计增速降幅收窄。

根据以往数据经验,10-12月产量绝对值逐步增加,10-12月三个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保持在相当水平,数据来看,今年11月增速数据与10月延续以往趋势,预计12月单月产量将在11月基础上环比增加,同比保持10月和11月水平,重点关注行业领军企业埃斯顿、机器人。

3.3C自动化:5G加速发展,3C产业链迎来新一轮自动化需求

从上文可以看出,电子制造在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中占比达到30%,随着5G建设加速推进,下游应用场景逐步落地,换机周期也将驱动新一轮自动化设备需求。

3.1.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5G开启新一轮换机周期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经历快速增长之后趋于饱和,增长乏力,5G建设加速推进,下游应用场景逐步落地。根据IDC数据,2019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11亿台,同比增长-6.6%,2019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33亿台,同比增长-2.3%,单季度继续保持负增长,但降幅有所收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09年到2017年以来连续增长,2017Q2增速转负为-1.3%,主要原因是新出手机的创新力不足,消费者换机欲望不强导致换机周期延长。

由于5G手机需要下一代调制解调器,目前4G手机的硬件不支持5G网络,类似于3G/4G发展,5G也必然催生新一轮的换机需求。

随着5G网络建设推进以及手机技术成熟,今年以来各大厂商相继发布5G手机,2019年将是5G手机的预商用阶段,预计2020年开始5G手机出货量将大增,开启新一轮的换机周期。根据IDC对2019-2023年5G渗透率的预测,预计2019年5G手机的出货量为1250万台,渗透率为0.9%,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9670万台,渗透率为6.8%,同比增速为674%。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2019年以来,已经有三星、华为、vivo、小米等厂商发布5G机型,包括三星GalaxyA90、华为Mate20、vivoiQOOPro、小米MIX3等,预计2019年将是5G手机商用的摸索阶段,明年开始会逐步放量。

3.2.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行业依然保持较高景气度

3.2.1.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平板显示行业迅猛发展

目前平板显示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全球LCD产能向中国大陆持续转移,终端产品尺寸不断增大,AMOLED和LTPS在中小尺寸的的渗透率不断增长,液晶显示在大尺寸依然保持主流地位。

近年来全球平板显示行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受电视平均尺寸增加、大屏手机、车载显示等迅猛发展的拉动,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迅速增加,2014年出货量约13,000千平方米左右,到2019年3月已经增加为18,019千平方米。2016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面板产值超过1150亿美元;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面积为2.02亿平方米。

根据《中国新型显示产业蓝皮书(2017-2018)》披露数据,2018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将达到2.13亿平方米,同比增加1780万平方米,增长率为9.1%;其中,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出货面积将同比增加1390万平方米,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到78%。据IHS预测,从2015年开始,新型显示面板需求面积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5%,到2020年增长至2.2亿平方米。

从全球面板产能的格局和现状来看,韩国、台湾、中国大陆是全球三大主要面板生产基地,LCD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趋势确定。

回顾LCD的产业转移历程,美国率先研发出LCD技术,日本厂商顺利将该技术产业化,长期以来,LCD面板市场由韩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厂商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大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液晶显示领域,并紧密跟踪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2009年国内企业开始布局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生产制造,2011年以来,国内以京东方为首的面板厂商开始加大投资规模,我国面板产能逐渐上升,并且越来越多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厂商将其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液晶显示模组的产能每年以几何级数在上升,2011年-2013年分别占比21.8%、25.2%和27.5%,2014年突破30%。

根据WitsView数据,2017年中国大陆LCD面板产能(主要包括PC、TV、Tablets)为3.61亿片,占全球总产能的46.4%,居于世界首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LCD制造大国。与之相反,韩国已从2011年的50%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25.9%,LCD面板产能(PC、TV、Tablets)仅为2.02亿片,日本则每年基本稳定在20%左右。面板产能大规模向中国大陆转移,为面板设备的国产化带来历史机遇。

3.2.2.OLED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将驱动新一轮设备需求

从产品市场看,LCD、OLED与其他面板等市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虽然LCD面板在整个平板显示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OLED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将来占比将超过LCD,成为接棒LCD的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同时驱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和设备需求。

OLED渗透率逐步提升,预计到2022年占比超过23%。2016年AMOLED面板凭借优秀的显示性能获得市场狂热追捧,全球AM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达到3.7亿片,相比2015年大幅增长41.2%,占总面板比重11.38%,其中中国前十大品牌的OPPO、vivo、华为、金立、魅族、联想等即贡献了26%的份额。

根据IHS数据,受下游OLED电视、OLED手机等设备需求增长的推动,2017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为38.27亿片,同比增长4.9%,其中OLED出货达到了4.64亿片,同比增长11.8%,占比12.54%,营业收入达到252亿美元,同比增长63.6%。而2018年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量为38.27亿片,同比增长3.43%。

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规模达到了1,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其中OLED出货达到了6.17亿片,同比增长32.97%,占比16.12%。

IHS预计,到2022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将达到接近40亿片,其中OLED将超过9亿片,年复合增长率达14.2%,所占比重将超过23%;从营业收入方面来看,到2022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380亿美元,其中OLED约为4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

3.2.3.国内进入面板产线密集投资期,检测设备需求高涨

检测贯穿面板制造全程,是保证良率的关键环节。面板生产包含阵列(Array)—成盒(Cell)—模组(Module)三大制程,而检测环节是各制程生产中的必备环节。检测设备主要在LCD、OLED等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过程中进行显示、触控、光学、信号、电性能等各种功能检测,从而保证各段生产制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分辨各环节器件良品与否,提升产线整体良率的目的。平板显示检测设备以LCD检测设备为主,OLED检测设备的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各制程检测设备技术原理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制程对应检测设备也大不相同。模组段检测设备国产化程度高,但阵列和成盒段依然主要被外资所占据。

国内进入面板产线密集投资期,检测设备需求高涨。全球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发展与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具有较强的联动性,通常会受下游平板显示产业新增产线以及产线升级投资所驱动。近年来,受各国消费电子产业持续增长的影响,全球面板显示检测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在平板显示产业投资方面,中国大陆在2011年以后开始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投资的主要地区,而韩国、台湾等地区则均放缓了投资。其中中国大陆的投资主要来自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中国平板显示厂商,以及三星、友达、富士康等韩国和台湾地区厂商在中国大陆的模组生产线投资。

根据已披露公开资料,未来三年内,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电子等国内平板显示行业大型厂商将新增产线约23条,新增投资金额合计超过6,500亿元,未来随着高世代、柔性屏和新型显示技术的普及,我国平板显示行业投资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而平板显示检测设备作为平板显示器件生产环节必需设备,市场前景广阔。

据Displaysearch/IHS统计结果,在对平板显示产品生产线新建或升级改造时,前段的Array和Cell制程所需设备投资较大,所需检测设备也相应较多,一般统计认为Array、Cell和Module各制程设备对应比例为75%、20%、5%,则对应未来三年的设备需求分别为3,444.2亿、1,148.1亿和229.6亿。

3.3.3C行业保持高景气度,催生数控机床新需求

在3C行业中,金属CNC和玻璃CNC作为手机结构件的加工设备被广泛应用,也将直接受益5G换机和3C行业高景气度。

金属CNC由于加工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被广泛的运用在3C、汽车等领域。在金属CNC中被应用较多的钻铣攻牙加工中心机,集合铣、镗、钻、扩孔、攻丝等多道工序,可以对金属零件或模具等进行批量加工。3C领域因对金属机床的速度要求较高且加工件多为轻薄小型金属,所以钻攻机被广泛运用。相比起来汽车加工工序更加看重稳定性,因此龙门加工中心被更多地使用。

玻璃CNC作为数控机床的一种,主要有玻璃精雕机和玻璃热弯机,被广泛的运用在3C领域。玻璃精雕机主要是对玻璃进行开孔、切割、倒边、倒角等精细加工,是生产手机面板等穿戴设备的防护玻璃的重要步骤,同时也可加工蓝宝石、陶瓷、PET视窗镜片。不同于对金属的加工,为了保证玻璃边缘不易崩边、破损,玻璃精雕机需要在普通精雕机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由于玻璃精雕机加工时重点在磨而非切削,因而要配合金刚石磨头对各种超薄玻璃进行处理。目前玻璃精雕机的技术已非常成熟,根据主轴数量可以被分为单头精雕机、双头精雕机、四头精雕机,主轴数量越多加工效率也就越快。

玻璃热弯机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热弯工艺对玻璃进行3D成型处理。作为生产手机防护玻璃的重要步骤,它主要借鉴两种工艺技术,一是传统玻璃光学镜头或玻璃眼镜片的加工工艺,一是彩晶玻璃热弯成型的工艺,先把精雕好外形和孔的玻璃放臵在石墨模具中,再将模具放进热弯机中,经过预热、压型、退火、冷却,玻璃在模具中成型成曲面玻璃。

3.3.1.政策支持及数控化率提升,高端数控机床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近年来,国家面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行业的政策规划不断出炉。因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行业对国家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下,行业发展持续推进。

行业进口替代市场及数控化率提升空间较大。数控机床行业中配套的中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还是依赖进口。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数控机床单月进口量、单月进口金额在超过11个月中呈现同比下降。2019年全年数控机床进口数量达到10,326台,同比下降28.40%;数控机床进口金额达到28.96亿美元,同比下降14.40%,进口替代空间仍然较大。

此外,从制造设备数控化率来看,我国距离日本、德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随着未来下游产业的升级,我国机床工具产业将进行结构性调整,数控机床将逐渐替代普通机床,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3.2.工业转型升级与消费升级带动行业增长,3C行业是最大亮点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电子行业、汽车工业等反映“消费娱乐化”趋势的领域正迎来高速发展期。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行业作为上述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中迎来新的增长点。其中,3C行业正面临5G换机新浪潮,电子制造业资本开支持续保持快速增长,集中3C专用数控机床作为行业专用设备迎来快速增长期,行业中涉及整机制造的劲胜智能及数控系统提供商华中数控将直接受益。

3.4.换机周期驱动新一轮自动化设备需求,预计产业链迎新一轮资本开支

换机来临,设备先行。随着5G手机发展,新一轮换机周期随之开启,中游自动化设备企业也将直接受益。

今年以来电子制造行业的盈利改善,现金流保持稳定,预计研发投入和资本开支会进一步加大。

我们从下游电子制造业角度来看,下游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7年增速转负,行业景气度呈现下降态势,2019年上半年电子制造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722亿元,同比增长15%,收入端增速平稳,2019H1实现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19%,2018H1和2018年全年的净利润增速仅为-4%和-19%,净利润改善明显。虽然2019年是苹果创新小年,但是国产品牌手机保持快速增长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今年国内5G行业快速发展,5G手机及应用逐步落地,下游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加大,预计换机周期开启带动新一轮资本开支和自动化设备需求。

2018年电子制造行业研发支出326亿元,同比增长25%,2019年上半年行业资本开支173亿元,同比下降16%,回顾历史可以看出,在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下降的2017和2018年,行业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均保持相对稳定水平,目前正处在新一轮5G换机周期的起点,预计行业也将有更大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

4.汽车电子自动化:市场和技术共振将直接利好汽车电子装备行业

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下游行业高景气&汽车电子单车价值占比提升,共同驱动设备需求。1)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32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72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4%,预计到2020年达到1,058亿美元,未来几年保持10%以上复合增速,下游行业保持高景气;2)汽车电动化、网联化趋势明显,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逐渐升高,预计可由目前40%提升至2030年的50%甚至更高,市场和技术共振将直接利好汽车电子装备行业。

4.1.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现代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单车价值占比逐步提升

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其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汽车档次水平的主要标志,其应用程度提高是汽车生产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汽车电子已被广泛用于底盘控制、动力系统、车身控制、故障诊断以及音响、通讯、导航等方面。汽车电子显著提高了车辆的综合性能,使汽车从代步工具成为同时具有交通、娱乐、办公和通讯多种功能的综合平台。

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逐步提升,2030年有望进一步达到50%左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汽车各个领域,从刚开始的发动机燃油电子控制、电子点火技术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汽车电子的成本占到整车成本比例逐渐升高,由1950年的不足1%提升到2010年的29.50%,目前可占到整车成本的40%,2030年有望进一步达到50%左右。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电动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将会继续提高。目前紧凑型车型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约为15%、中高档车型占比为28%,新能源汽车中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已经达到47%,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逐渐增加,汽车电子单车产值仍将持续提升。

4.1.1.汽车电子行业技术门槛更高,中国市场将以10%以上速度增长

全球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欧洲、日本是全球传统的主要汽车市场,也是汽车电子产业的技术领先者,掌握着国际汽车电子行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发展优势。

全球汽车电子近年来保持5%左右增速,亚洲市场占比最大。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11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1450亿美元,预计2020年规模达到2400亿美元,近年来只保持5%左右增速。从区域来看,亚洲地区是全球汽车电子最大的市场,占整个市场的40%,欧洲占23%,北美占32%。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将以10%以上速度增长。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32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72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4%,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058亿美元,未来几年保持10%以上复合增速。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及新的信息化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安全领域也将会是汽车电子主要的增长领域。

总体来看,汽车电子行业技术门槛更高,认证周期更长,行业壁垒更大。目前泰科电子、莫仕、博世、大陆集团、日本电装等跨国公司产品占据了中高端市场,而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及制造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产品主要在中低端汽车电子产品中。全球汽车电子行业市场主要被欧美日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占据市场份额最高的是博世和大陆,达到20%。其余主要市场领先者还有有电装、德尔福、日立汽车、ZFTRW、法雷奥、松下等汽车零部件巨头。但是随着汽车制造产业向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逐步转移,中国、印度、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汽车电子新兴市场正快速发展。

5.一般工业:人工替代加速推进,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一般工业领域,由于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带来的人工替代性价比提升,包装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同时部分特殊行业存在安全性的刚性需求,新产品突破加速行业快速发展,包括电力巡检及带电操作、化工高温作业等行业。

5.1.电力巡检机器人蓝海市场开启,带电操作机器人刚需爆发

5.1.1.电力巡检机器人,助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智能化程度提升,电力巡检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提高,机器人巡检更为可靠。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向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电网的智能化程度随之提升,对电力巡检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提高,需要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相互结合在电网中应用。

电力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提升,智能电网革新孕育机器人新需求。近年来,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和电网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提升,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稳定,智能化渗透率不断提升催生新市场。考虑到电力工程建设投资以及电网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提升,优化资源配臵、提输供电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网公司2010年3月发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2009年至2020年国家电网计划总投资3.45万亿元,智能化投资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3%。报告将“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计划总投资1.4万亿元,该阶段重点是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其中智能化投资1,750亿元,年均350亿元,智能化投资占电网总投资的12.50%。

动态来看,以渗透率提升带来巡检机器人需求将是未来行业主要演变趋势。目前室内机器人和室外机器人的渗透率都处于低位,伴随目前行业需求的逐步释放和产品成熟期到来,需求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110kv以上的变电站的数量约为3,4000座,根据“十三五”规划,近几年新建智能电站的数量预计增加6,000座,预计2018年国内110kv以上的变电站数量将达到40,000座。另外,一般一个地级市配电站的数量从500-5000个不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会更多,若按照平均每个地级市1000个配电站计算,全国297个地级市(含4个直辖市)大约拥有配电站30万座,我们以此为基数进行测算。

若按全国40,000座变电站和300,000座配电站计算,以渗透率达到100%测算,则巡检机器人总空间将达到2,384亿元。若假设2018-2020年变电站数量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变电站中室外机器人渗透率增量为1%、2%、3%,变电站中室内机器人渗透率以渗透率增量为2%,4%,6%,配电站(所)中室内机器人的渗透率增量为0.5%,1%,2%,则对应2018-2020年巡检机器人需求合计为17.48亿元,34.55亿元,60.18亿元。

5.1.2.带电操作危险性极大,带电作业机器人刚需爆发

带电作业是在高压电器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是避免检修停电,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在人工带电作业方式中,操作人员时刻身处高电压、强电场的威胁中,且一般为高空作业,作业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容易引发人身伤亡事故。带电作业机器人具有安全性、适应性、便捷性与通用性,可以实现带电作业的自动指挥与控制,可以在保证正常供电的同时,完成高空高压一系列危险动作,进行支线线路引线搭接等,以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与减少人工成本,并且提升作业的精度与效率,是电网带电操作的刚性需求。

若按照我国大陆297个地级市(包含直辖市),平均每个城市有5个带电作业班组,15个停电作业班组,平均每台带电作业机器人300万计算,若每个带电作业班组配备一台机器人则空间为45亿元,若所有班组均配备则合计空间为178亿元。

5.2.包装行业下游分散需求稳定,人工替代进入加速阶段

包装机械下游应用行业广泛,多为快速消费品或生活必需品制造行业,抗周期性强,使得包装机械行业总体需求较为稳定。从全球市场需求来看,食品、饮料、医药和化工行业是包装设备最主要的下游市场,包装设备行业起源于欧洲,国内起步较晚,逐步追赶。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8年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市场规模约393.71亿元,同比2017年的376.7亿元增长了4.52%。包装机械下游应用领域中,食品、饮料、医药、化工行业是最主要市场,2018年我国食品行业包装设备需求占市场总需求的32.48%,饮料行业占20.87%,医药行业占11.29%,石化占11.37%。其他行业主要包括家用电器、造币印钞、机械制造、造纸印刷、图书出版等众多行业领域。

5.3.石化行业景气度持续,包装自动化及高温作业机器人刚性需求旺盛

5.3.1.石化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游粉粒料包装行业自动化需求旺盛

下游粉粒料包装行业分布广泛,自动化需求旺盛。粉粒料包装是石化、化肥、盐化工等领域的后道处理环节,其发展主要依托于下游行业新建项目和原有生产线升级换代。我们主要对石化、化肥、盐化工等行业粉粒料产品进行统计,目前国内存量的粉粒料产能大约为30,000万吨,每10万吨产能对应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设备金额500万,按照行业10年的设备更新周期,每年的设备更新需求为15亿元。

1)石化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行业

石化后道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其中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会以粉粒状形式存在。2018年我国合成树脂及共聚物产量为8,558万吨,同比增长2%,合成橡胶产量为559万吨,同比减少3%,两者合计产量约为9,117万吨。

2)化肥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行业

我国化肥产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我国尿素产能7330万吨,以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计算磷肥产能为3,903万吨,合计大约11,233万吨。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等宏观背景下,必然是淘汰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能耗高的化肥企业,新建、改建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设备生产装臵。

3)盐化工行业后道包装自动化行业

盐化工是指利用盐为原料,加工成纯碱、烧碱、盐酸、氯气、氢气、金属钠以及这些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过程。我国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产业,主要是用于纯碱和氯碱两大行业,“两碱”的产量以及盐消耗量均占盐化工总量的95%以上。我国已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盐化工主要的粉粒料产品是纯碱、烧碱、聚氯乙烯,是后道粉粒料包装的主要对象。2017年我国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的产能分别为4,102万吨、2,406万吨、3,064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4%、3%和2%,合计产能约为9,572万吨,保持相对稳定。

从增量的角度来看,大炼化进入全面投产阶段,国内炼油新增能力逐步加大,对应新增后道包装自动化需求旺盛。

十三五以来,主营炼厂结构性调整布局,炼油行业升级不断深化。全国以“两洲一湾”为主,打造七大石化产业园区,中石化以升级改造为主,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南京4个世界级炼化基地。2018年,中国炼油行业产能净增6800万吨/年,总炼能达到8.82亿吨/年,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石油华北石化(500万吨/年)、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等。国内粉粒料包装行业属于石化后道环节,一般滞后于炼化产能投放,根据我们对2018年以后国内炼油产能增长的统计显示,本轮炼油产能一共增长约33,810万吨,对应投资11,548亿元,若按照行业一般数据测算,后道包装自动化占投资比重在3-5‰,对应后道包装设备需求为35-58亿元,考虑到包装环节的滞后性,行业的可持续周期更长。

5.3.2.电石、冶金等高温作业机器人属于刚性需求,对应空间在百亿以上

同时,电石和硅铁冶炼是属于高危险、高污染行业,使用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够安全、高效完成生产需求,高温作业机器人在替代人工方面属于刚性需求。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石有效产能大约3100万吨,一般取4.5万吨/炉,每炉对应3台出炉机器人和1台捣炉+开门+巡检机器人,平均单价分别为150万/台和100万/台,合计对应38亿市场空间。

2018年全国铁合金产量为2643万吨,若以此为基数,取2万吨/炉,每炉对应2台出炉机器人和1台浇铸机器人,平均单价分别为200万/台和500万/台,合计对应119亿市场空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