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机床行业自主创新任重道远

  下滑、回暖、增长,中国机床行业近几年的发展确实令人欣慰。但是放眼世界市场,中国机床行业的自我满足率、在世界机床市场的排名以及中国机床的品牌问题,却在这种形势下日显严峻。

  在“世界工厂”的盛名之下,我们暂且不说去装备世界,就是装备近在咫尺的自己,都显得十分困难。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设备由国外产品一统天下,国内企业想插足极其困难。而且毫不客气地说,一些制造厂家确实对国外产品青睐有加。这就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主观上又营造了一重困难。

  但不管如何,作为装备业自身,也正是一个反省和深刻思考的时候。32期,以如何为汽车行业提供装备为主题,我们编排了一组系列文章,旨在介绍与汽车行业合作的途径和思路。本期,我们刊出原机械部机床局副总工程师周延右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装备部主任陈长年合写的关于机床企业如何创新的文章,以进一步为机床行业的发展谋求途径。原文的题目是《关于提升我国机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鉴于文章的篇幅,本期仅刊载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将在下期刊出。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我国机床市场上,进口机床近几年来一直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以2004年为例,在总共约92亿美元的机床消费额中,进口机床占到了59亿美元以上,也即拥有64%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种进口机床在我国市场上唱主角的现象,说明我国机床在技术性能和质量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消除这个差距,要依靠而且只能依靠提升我国机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我国机床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一般源自:一是市场“拉动”(Marketpull),也就是用户需求驱动(User'sdemanddriven);一是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实现技术创新。从用户需求驱动这一概念出发,我们主张为机床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全面解决方案对用户的益处

  提供“全面解决方案”(TOTALSOLUTION)的营销做法是,向用户索取工件(或典型工件)图纸并了解客户对生产率、精度、前后工序情况等的技术要求,然后为用户设计最佳的解决方案。此时往往要对原有产品的结构或技术参数进行改动、局部改造、甚至要开发全新的产品,才能最大满足用户的要求;此外还要配备在此工况下最优的工、夹、刀、量具,最优的切削规范,经优化的加工程序和其它必须的应用软件、外围(周边)设备等。待装备制造完成后还要进行试切、改进、再试切,直到可靠且稳定地、全面地满足用户要求为止。如果毛坯为铸锻件,还要为用户提供一定数量的毛坯。最后提供给用户的是可立即投入生产、为用户立即创造经济效益、“全面解决”用户问题的“方案”。

  这种营销方式,对用户的好处是极明显的。

  (1)“方案”一到用户车间,就可立即投入生产,而不是“摆”上一段时间,用于熟悉其性能,准备工、夹、刀、量具等,编制不太高明的程序,然后摸索试用,经过漫长过程,才能充分发挥装备的效能。某些基础较差的用户,有可能直到机床“退役”,也未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潜能。

  (2)用户得到的是最佳的、符合其个性化要求的制造方案,也即最佳的量体裁衣的方案,因而,可取得较大的技术经济效益,最终增强用户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尽管这种供货方式交货期要长一些,代价要高一些,但算总帐,还是极为值得的。

  全面解决方案对供应方的益处

  (1)“逼迫”企业熟悉用户的工艺,并且要达到“精通”的程度。为此,需要与用户结合,争取用户参与共同开发,此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就倍增。

  (2)由于关系企业的可信赖度、品牌、声誉和“致命”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不仅是全面的,还必须是当代技术水平可达到的“最佳”方案。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冲动”、“灵感”和“平台”,“逼迫”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这就从“机制”上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即实现用户需求“拉动”的创新。

  (3)“全面解决方案”的供货方式能“激发”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行为。如日本MAZAK公司创新的Form-lok夹盘,正申请专利的Flash刀及数控车床上“单台份成套加工”等等,都是针对加工特定类型工件的需要而制造设计出来的,也即是在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全面解决方案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国外一些公司一贯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如在MAZAK综合样本的刊登了该公司3条“管理经营政策”(Managementpolicies),其中第一条也是核心的一条就是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Providetotalsolutionstocustomers),这说明他们把这种供货方式,作为企业首要的宗旨,而第二条和第三条政策是为第一条服务的。MAZAK第二条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开发具有原创性(Original)的产品、技术和软件”,即在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各种创新,从而打下开发的“原创性”基础。第三条政策是在全球的基础上(该公司制造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遍布全球)为用户提供支撑和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用户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完善、改进已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并且为提供新的、更好的全面解决方案寻求来自生产现场的“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全面解决方案”的供货方式,不只是MAZAK一家公司,日本和几乎西方所有的机床公司几十年来均采用这种方式供货。这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极为成熟,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时时处处追求高效率,这种供货方式可给用户提供符合他们个性化要求的高效率设备,自然得到长期广泛地推广使用。

  对国外样机、样品进行全面性能试验

  对国外样机、样品进行全面性能试验。以科学试验的手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在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的创新。

  这是上世纪50年代日本机床工业赶超欧美的一种做法。他们从西欧和北美买进各种世界名牌机床,然后应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对这些名牌产品进行全面的性能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每台机床的试验写出了详尽的报告,在行业内部共享。日本机床继承试验发现的优点,并在改进所发现的缺点或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他们迅速赶上和超过欧美打下基础。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曾经学习日本这种做法。北京机床研究所曾经对瑞士精密机床进行了全面性能试验,不仅写出了实验报告,还制定了普遍可用的试验规范和性能测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先后举办了两期“样机试验研究班”,以培养各机床厂的试验人员。可惜这项举措还未及推广,就被文化大革命冲掉了。

  国外样机的样品试验,还包括国外样机(品)与我国自己产品的对比性试验。例如我国机床的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不如国外。又例如同样是通过预紧消除间隙的滚珠丝杠副,高速运行几个月后,国产品出现间隙而国外名牌则仍旧没有间隙。这些均可用采用国内外产品进行对比性试验的方法(包括比实际应用更为苛刻的条件下的试验----即强化试验,目的是缩短试验时间),来寻找原因,找出改进的方向。

  我国机床工业至今仍与国外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上的差距,应学习当年日本使用试验的科学方法,来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只是在继承其优点时,要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样机(品)试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消化引进技术,而不是照抄照搬式的“邯郸学步”。

  利用我国高校、研究所已拥有的科学技术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研究所已拥有的科学技术资源来支持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不少国外机床在样本中标明他们的床身、立柱等基础件经过了有限元分析(FEA),因而具有优异的动、静刚度、热变形等性能,使用户对其性能产生信任。而在我国机床样本中,还未见过类似的例子。事实上,我国不少高校、研究所均拥有从国外引进,性能很好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但利用率一般均很低,我国机床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中很少去利用。这类资源价格不菲,单个企业拥有是很不划算的,也没有必要。又如数控机床的软件补偿,国外已较普遍采用。这项技术难度不是很大,我国有些高校已掌握这项技术,使用效果很好,但企业采用的却不多。这些资源应该组织起来成为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公共技术创新资源。

  在2004年日本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展出和发行《有关机床和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摘要汇编》一书。该成果绝大部分出自日本高校,每一成果限刊出日、英文各一页,总共121页(16开本)。这也是将科技资源推向社会的一种方法,值得我们仿效。

  总之,我们应改变营销理念,向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用市场和用户需求来“拉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以建立新的制造技术行业科研创新体系,对引进技术和国外产品以科学试验的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所已有的科技创新资源来“推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从机制、体制上一“拉”一“推”,就能提升我国机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改变国内技术很少原创的状况,振兴我国的机床业。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