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从小批量订单的生产困境中,看工业转型下的柔性生产

国际金属加工网 2022年04月15日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越发青睐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反映到生产制造中就体现为定制材料、小批量订单增多,柔性生产应运而生。

作为未来制造业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它在改造制造业生产的同时,也将推动制造业商业模式向C2B加速转变。

小编在近期走访改性企业时发现,部分企业依托小订单生存,但排单、生产分配等环节无法进行高效管理。故本次我们分享这篇柔性生产趋势的文章,希望给各位带来启发。

01

单纯“生产制造”?

“供应链协同”!

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常见的做法是转向线上订单零售,进军C2M模式,但这需要具备零售的基因和塑造品牌的慢功夫。更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向服务业学习,转向“供应链”服务。

以改性企业为例,假设一个改性工厂接到客户的一个订单,生产AB两种材料各100千克,要求12月前交货。这个工厂埋头苦干,保质保量进行生产,在12月1日前把货发出,这叫生产制造。

而“供应链协同”的做法是,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了解到客户那里:A材料出货量巨大,在10月中旬已经低于※低安全库存了,马上就要断货;而B材料尚有大量库存。那么工厂应该加速A材料的生产和交期,而延缓B材料的生产甚至减少订单量,而不是闷头只管完成订单,从而帮助客户赚更多的钱,这就是“供应链协同”的做法。

这一模型不仅可应用于2B业务,在工业品领域也同样有效。这一模型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双端沟通作为打底。在互联网并未普及时,沃尔玛、戴尔、丰田等企业就已经进行了此类探索。

在互联网诞生后,这一沟通成本得到了极大的压缩,完全可以将此作为低成本上下游链接的工具,实现更大范围的供应链协同。

02

供应链协同的基础

要实现供应链协同,需要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策略一致。在生产制造端,首先需要打通企业资源计划与制造业生产管理体系的割裂,实现内部协同。

ERP是企业层级的资源计划管理;MES则是位于上层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工业控制之间,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ERP 的计划生成可执行的生产工单,而MES则对工单的执行过程跟踪记录,并防止错误发生。其管理范围从投产到出货。

或许目前许多企业 没有完整的ERP和MES系统,但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样的划分。 但共性的是,大部分的制造业工厂ERP与MES都是各自为政。产能情况、订单进度和生产库存对车间层面来说只是黑箱作业。

其实,互联网环境下,目前的企业已不需要具有太高的IT投入就能对订单数据、需求预测进行协同管理,而当产业链所有系统都多方面集成之后,一条连接市场※终客户、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上下游各方的实时协同供应链就形成了。

对于小企业来说,互联网的出现就是打破了由大企业垄断数据快车道的局面, IT时代供应链的卓越境界CPFA(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系统就此出现。

03

柔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口红利的减退,以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的大批量生产外迁不可阻挡,中国则可以凭借发达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更高的人口素质将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留下。

这两者看似泾渭分明,但如果将大规模生产系统进行柔性化改造,依然能够在世界产业竞争中创造优势。

柔性生产是指,在柔性制造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市场导向型的按需生产的先进生产方式。

其优点是增强制造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 所谓“小多快”(小批量、多品类、快速生产)也不是真正的柔性化,因为大批量订单做不了也不是真正的柔性生产,也并不同于常见的“大批量定制”。

柔性化生产的实现对“供应链协同”能够产生极大的支撑,让制造企业的产能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有变化的弹性释放:

卖得好、需求多就多生产;卖不好,需求少就少生产。制造业柔性能力不够,意味着你的客户要不必须进行大批量采购占压资金,要不就要忍受断货停产的风险。

04

柔性化生产和快速响应的实现

从柔性生产的具体方法论上,有60年前大野耐一创立的“丰田式生产方式”(TPS,美国人总结为精益生产),有90年代佳能的细胞生产(Cell),到以戴尔大规模定制为代表的生产革新,从内部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这些方法论的表明,柔性化生产的思路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以前就有所突破。

通过互联网技术机技术的发展,工厂内部柔性生产就有了倚仗,要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势必要建立多条流水生产线,通过智能计算机的统筹与计算,实现在同一条生产线上通过设备调整来完成不同品种的批量生产任务,既满足多品种的多样化要求,又使设备流水线的停工时间达到※小。即“只在必要的时间内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

与此同时,互联网更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协同问题,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与下游的客户,也包括与上游的原材料商、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协同。

对于下游客户而言,由于受到产能过剩和互联网市场需求的倒逼,并不愿意一次性大量订货,由此而言,在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制造业企业很关键的一项能力是快速响应市场,而非生产成本。快速响应包括产品创新能力、快速交货能力,以及连续补货能力等。

通过柔性生产,制造企业能够快速响应,把客户从库存积压和断货停产的风险中解放出来,及时把握市场销售机会。

05

“机器换人”更重要的是软件如何柔性化

以自动化设备、批量生产、降低制造成本为导向的“机器换人”可能存在陷阱,因为它依旧更适合单一产品的大批量机械性生产,与整个行业的柔性化生产整体发展方向相悖。

因此,敏捷编程,或自动编程这些推动软件柔性化的操作才更是“机器换人”的核心。

为了解决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产销脱离问题,需要机器人不仅要提高某个操作环节的效率,还需要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等“软件”与生产线的硬件进行同步规划。

这就意味着机器并不是※主要的技改内容,系统思考更加重要。

06

制造业转型要放在C2B模式中予以整体思考

互联网时代,我们要从产供销一体化来看待制造业,任何局部的优化,整体结果可能更糟糕。因此要看到未来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化。我们坚定地相信,C2B(Consumer to Business)是未来信息经济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

C2B=客户定义价值+SNS营销+拉动式配送体系+柔性化生产。

这其中,柔性化生产体系是C2B落地的重要一环,如果制造业做不到批量可大可小的柔性化生产,C2B不会很大程度,并且会因此深受伤害。因为实施C2B的下游企业会把库存都压给制造业。以往大品牌实施的VIM(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是这样。


(链塑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