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光纤光缆市场产能过剩呈现恶性竞争局面

  2011年,中国光纤光缆市场仍然保持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光缆产量达到8000万芯公里(保守估计),光纤产量达到近1亿芯公里,我国的光纤光缆及材料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在2012年,预计将会延续去年的增长势头,其主要动力来自全球各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都在加大宽带建设的力度。

  2011年对于国内线缆企业而言,仍是丰收的一年。光网城市、宽带提速、三网融合等战略刺激了国内线缆市场的需求,同时日本地震所产生的产业效应也为国内线缆厂商带来了较大的裨益,几家中日合资光纤预制棒厂纷纷投入生产,直接带动了国内自产预制棒的产能提升。

  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光缆需求量约9800万芯公里,与2010年大体持平,超出了此前业界对于2011年整年市场的预期。与此同时,国内几家主要的线缆厂商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十的厂商。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国内线缆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存在着巨大隐忧,严重制约了国内线缆产业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光纤光缆上下游产业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在缺乏有效管控的背景下,供应商、电信运营商无休止地讨价还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基础网络的质量,部分厂商亦丧失了企业的良知,各种劣质产品开始充斥国内的基础网络市场。

  从国内光纤光缆的产能来看,这几年光纤光缆及材料价格都在逐年降低,甚至出现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一批中小规模的光缆企业已经关停并转。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实施“做大做强”的战略,通过兼并和扩产等方式持续加大光纤光缆的产能,致使产能严重超过了市场的需求,使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林中指出:“产能过剩是国内线缆市场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仅如此,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陈海燕指出,根据2011年对各线缆企业的抽样检查情况来看,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不断下降,产品的稳定性不高,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光缆的渗水问题。

  自1992年以来,国内线缆的质量在逐年下降,线缆的质量问题导致基础网络的寿命缩短,同时线缆在网期间的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线缆在国家网络中的位置,就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如果人所有的神经系统每三五年就要更换一次,人也就不用活了”。“国内很多线缆企业,甚至在光缆生产过程中都加入了再生料,且呈现常态化,现在不使用再生料反而是不正常现象,只有少量出口的线缆产品不采用再生料。”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呼吁要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其中国内线缆行业的质量问题非常突出。低价竞争、低价中标的市场环境,让整个线缆行业的发展处于阴霾之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中国市场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线缆回收产业链,将国外退役的电缆收购回来,加一部分材料,就用来制作电缆,其质量可想而知。而这种现象也严重影响到了光纤光缆的上游产业,原材料供应商对此也是怨声载道,“由于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低,国内市场销售3~5吨原材料所获的收益,甚至都不足出口1吨的收益高”。

 在恶劣的产业环境之下,国内线缆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出现了扭曲的现象。在光纤光缆行业发展的近十年中,有一些以产品质量过硬而知名的企业,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中无法生存下去,最终走向了被兼并或破产的地步。市场中“劣胜优汰”的现象已经出现,整个线缆产业的发展也亮起红灯。由于运营商“反向竞拍”、“最低价中标”的政策,同时厂家又采用了恶性“价格战”的方针,使光缆价格持续走低。与此同时,部分企业采用降低光缆原材料质量的手段,相关部门及运营商在采购过程中又没有对质量问题给予足够重视,使得质量低劣的光缆产品“享受”着高水准的价格利润。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线缆室主任刘红峰指出,在当前的这种集采体制下,线缆供货商在参与投标时,为保证处于一类供应商的位置(二类供应商的份额会比一类供应商少20%),不得不降低报价,而后期技术人员为保证利润,只能采用更换材料的方式,而下一年,运营商的集采标准又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下调,尤其是价格参数。

  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光缆使用寿命主要原因之一。普遍企业使用了掺有再生料的材料,这些产品长时间后可能出现开裂等问题,对光缆线路的可靠性会造成危害,不仅影响通信网络寿命,也会影响企业品牌。

    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还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企业工艺不稳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工艺方面,由于运营商采购标准不同和时间经常变化,光缆厂商又是以销定产,生产管理变化大,生产设备控制参数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状态不是很稳定。有的厂家管理不严又没有进行很好地调试,致使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波动很大甚至不合格。材料厂家也因价格竞争技术参数经常波动,但相应的光缆生产工艺并没有很好地根据材料变化进行参数调整,故光缆产品的质量没有保证。

  管理层面,有些厂家没有材料检测设备,有的厂家采购了检测试验设备之后也没有重新标定、检修,根本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只是应付检查的摆设。

  “最低价中标”加速环境恶化

  在当前的产业格局下,运营商的集采机制无疑使恶性竞争的格局愈演愈烈。多位专家提及去年中国移动的一次线缆集采,其最终的集采价格远低于线缆的成本价,长此以往,线缆市场将难以稳定发展。刘红峰透露,在这样低价格的集采环境下,运营商心里也没底,如此低的价格,究竟有没有问题?使用的设备能否达到实际使用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光纤的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国内比较冷静的运营商开始重视质量,如中国电信在广州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江苏也正在建设质量检测实验室。每批采购的线缆产品,都要进入实验室检验,质量合格才可以,产品不合格的厂商将降低其采购份额,重要工程亦将不允许其参与。

  反向投标、最低价中标也涉及到了国家的相关政策,每年对于三大运营商的考核中都会涉及采购所节省的成本,不同运营商之间还有对比。他认为,“市场经济不是省钱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性价比更高,国家应取消对国有企业类似的考核指标”。招标过程中,运营商理应按照“恶性竞标出局、最低价出局、保持平均”的策略,而目前的招标政策则鼓励反向投标,促使劣胜优汰。

  不仅如此,在运营商的集采中,有些运营商的采购人员为了业绩合法化,要求降低线缆国标的技术要求,同时也有些标准制定单位迎合低价招标,不顾国家利益,降低国标的技术要求。

  低标准会使劣质产品横行,降低光缆线路使用寿命,造成网络事故,将会毁掉我们线缆行业,应该引起我们行业高度重视。
  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运营商理应加强对于采购线缆的质量检测,建立供应商诚信记录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不讲诚信的企业要被载入黑名单中,这些企业会被禁止参加投标。

  行业市场缺乏自律

  运营商的垄断地位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整个线缆行业需要自律来实现长远的发展。其实,国内的光纤光缆行业也曾尝过好多甜头,光缆的最高价格也曾达到1800元/芯公里,但目前各厂家对于市场的抢争较为激烈。林中对此建议,线缆企业需要协商来维持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大厂商,要使行业达到良性状态,需要将产能控制在供小于求的水平,只要供略小于求,线缆的价格就不会降。然而刘红峰也坦言,光缆的一类供货商与二类的中小企业如果不实现联合,行业竞争就不会消除,尽管现在处于发展高峰期,一旦行业处在低谷时,必将会出现惨烈的兼并风潮。

  一位行业资深专家表示,要克服目前的困境,加强行业内部的协调合作可能是最主要的方式,合作良好,整个产业都会占有优势地位。2009年,国内的光缆需求量缺口1000多万芯公里,线缆行业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而2011年,在中国移动的线缆集采中,各线缆企业完全可以坚持不降价的底限,在材料成本都规模化的条件下,各家企业的产品性能总体差别不大,如果协调合作,亦有机会实现共赢。而在各自为战的局面下,彼此之间都想挤垮对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反观海外市场,日美、欧洲都没出现这种竞争局面,合作共赢亦存在较大的可行性。

  一些企业为了扩大产能,采用委托贴牌方式组织生产,但合作机制不健全,对贴牌企业的产品质量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他建议企业不应盲目接受订单,同时应保持诚信。对光纤光缆及原材料企业而言,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合同,在实际生产中要按照合同要求和承诺采用规定品牌的光纤和各种原材料,以充分保证光缆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性;委托加工贴牌产品不仅要取得用户认可,而且一定要注明真实厂家,不合格产品绝不能运出厂门。

  富通集团一位高层透露,在中国移动近期召开的一次质量会议上,各家参与投标的线缆产品基本都不合格,同时相关部门也公开通告质量情况甚忧。运营商对于质量依然非常重视,存在安全隐患将对后期的基础网络带来较大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合格产品也应是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应该做的。

  政府监管应有的放矢

  对于政府层面的监督、监管,整个行业都在呼吁出台相应的规范政策,然而目前仍未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虽然目前有不少第三方机构对于线缆的成本价有所评估,然而仍然缺乏一定的公信力,运营商对此并不认可,这方面需要政府的一些权威机构来进行评估。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有所动作,如在江苏成立的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对于国内的光纤光缆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并向国家质量监督局出具检验结果,并予以公开。

  对于运营商的集采方式,相关机构亦应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保护合法竞争。在目前的垄断竞争体制下,运营商的甲方地位使其在集采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需要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监管。

  另外,从国内线缆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企业虽有研究开发能力,但科研经费少,真实的自主知识产权比重不高,原创性知识产权更少。此种状况会导致国内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有实力的企业要加强科研人才和队伍的建设及培养,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大力促进创新。把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推动力。林中认为,相关机构、厂家及用户应共同保护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让做自主创新产品企业得到应有回报,有专利企业也要以合理专利收费支持同行制造专利产品,自己不断组织技术开发和新专利产品研制,使用户受益,协作企业也受益,逐渐建立好的行业风气。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