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汽车将走向机器人化,软件也需进行磨合

——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移动手段)。

  首先,汽车可能会像丰田汽车根据个人移动概念开发的“i-unit”那样,成为单人乘坐、比现行汽车更加轻巧的交通工具。

  之后,我认为机器人化将成为汽车的发展目标。丰田和本田之所以开发机器人,是因为其中存在必然性。至于具体的机器人形态,应该与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完全不同。虽然有可能出现人型机器人,但动画形象“高达”那种人类乘坐的可移动个人机器人更加可行。

  制造这种个人机器人需要工业机器人和汽车两个领域的技术。如今,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工业机器人为了确保安全,一般不让人靠近。但是,开发不能靠近的个人机器人没有任何意义。“与人类接触最为密切的机械”是汽车。因此,在汽车中培养出的安全思路和技术非常有助于机器人制造。

  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开发个人机器人相当困难。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汽车有时会成为危险的机械,比如每年都有很多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在汽车问世的一百多年前,对于安全的思维方式与现在完全不同,社会允许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如果今后出现护理机器人,一旦发生事故,护理机器人产业可能在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建立。

——现在的汽车设置了在碰撞时缓和冲击、保护人身安全的缓冲区。如果把这一技术应用于机器人,人类应该可以避免在碰撞时受伤,或者机器人周围有人时,可以避开周围的行人。

  一位开发个人机器人的汽车厂员工曾经说过:“即使撞到人,对人带来的伤害也很轻微”。因为“碰撞”一词是汽车厂商的大忌,我当时很吃惊。但是,这句话中蕴含了“通过消除碰撞伤害,实现能够载人行驶的个人移动工具”的意识。这大概也会涉及到汽车的机器人化。

——从产业结构上考虑,随着电动汽车(EV)的实用化,有可能出现有马达和充电电池就能造汽车的极端情况。这样的话,汽车产业会不会陷入窘境?

  对于是不是有了马达和充电电池就能造汽车,现在还难以判断。我经常把产业分为“组合型”和“磨合型”,汽车是磨合型产业,产品并不是通过组装部件制造的。如果电动汽车只靠组装部件就能保证质量,那么真的就是只要有马达和充电电池,谁都能造汽车。

——至少与发动机相比,马达的磨合更加容易

  没错。那样的话,一个可能性是磨合部分全部进入软件。也就是汽车的所有部分都实现电子控制,磨合要素从硬件向软件集中。

  当然,硬件与软件是一起产生价值的,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此前硬件是价值的载体,今后,价值将逐渐向软件转移。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