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简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区别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与目前德国工业界遇到的发展瓶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日本之前讲精益生产的时候没有强调工艺的问题,德国提出工业4.0的时候也没有把质量放在重点。不是他们认为这些不重要,而是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反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言

其实工业4.0的概念并不能说是像前三次工业革命那样带来颠覆性的增长,或者说至少根据目前的进度来看并不会带来前三次工业革命那样大的冲击力,工业4.0的概念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说似乎有点言之过早。

这里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前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由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是最为熟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力生产与机械生产之间的交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福特提出的流水线生产为基础,代表了在生产上的一种新型高效模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Controller)的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提高了加工精度与产品的质量。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多数人将优化的目标集中在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的控制以及优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AI技术的提升,工业需要生产机器人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学习,工厂的管理也渐渐从操作人员的管理向机器数据管理的转变。自此,工业4.0的本质其实是进行信息物联,也就是生产管理的问题。用最简单易懂的话就是精益生产的科技化表达,主要在于对过程稳定性、高度定制和快速响应。

● ●2● ●

经济增长放缓促使工业4.0的提出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制造给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2006年到2016年我国的制造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0%,然而到2016年的时候下降了一半。随着工资上涨、国内消费指数增高等等原因,人口红利在制造业上似乎正在逐渐成为负担。不少国内的工厂开始筹备将工厂开在非洲、越南等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以节约人工成本,这就像当时欧美国家将工厂开在中国一样。

● ●3● ●

中国制造面临的三大挑战

考虑到目前工业发展的趋势,当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时,改革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中国也许有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但目前仍无法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应对国家日益减弱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正确的激励措施,如低附加值业务,缺乏创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与国家其他问题(如污染)作斗争。

首先,中国制造业主要依赖低技术。截至2016年,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占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为19%,而发达国家的比例则高得多,其中德国为34%,美国为33%。与强调数字化的德国“工业4.0”不同,中国战略主要优先考虑德国已经拥有的基础,比如国产的零部件,增加本地和自有品牌的使用等等等。

其次,研发能力薄弱。中国制造2025战略与基础工业研发能力密不可分,但我国的研发能力与欧美国家相比依旧有差距,因为中国制造产品的核心设计和一些零件通常仍然来源于发达国家。在战略中,中国列出了40个新的研发中心,以加强制造业的创新。这些中心将与已经拥有完善研发能力的发达国家和有创新意识的公司展开竞争,以准备对中国的努力作出回应。

第三,面临被夹在高附加值产品和低价产品之间的风险。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高附加值产品应该重新成为重点,之前购买消费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将逐渐从低价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拥有有效的数字化生产结构可能有助于中国将外国公司留在国内,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作用开始减少,而外国公司也将不得不保留在国内的生产设施,以实现整体的成本效益。

● ●4● ●

未来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雄心勃勃,但如果想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与已经占据优势的德国展开竞争,我们将面临一系列问题。

比如,如果要实施工业4.0,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相关问题将必须得到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包括大量的数据,买家、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和其他为了实现高效率而同意分享这些数据的公司。但是,在这个领域目前管理得并不好,国家在云计算筹备等方面的评级不高,而德国则处于与美国和日本一致的领先地位。Facebook因为隐私泄露导致股价大跌,甚至名声扫地的境地。试想想如果发生在国内,会有那么严重的舆论苛责么?

当然,不单单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提升。至于工业4.0的进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