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制造2025”之现代工匠精神培育

中国制造2025”与“工匠精神”的提出,是中国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吹响的号角。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在思想上重筑古代工匠精神,对唤醒、倡导、强化中国现代工匠精神尤为重要。

在手工业史上,“中国制造”曾取得辉煌的成就。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到,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当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清代以前,中国以无与伦比的技术和众多发明创造著称于世,且不论在建筑、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辉煌,诸如原始青瓷,商代方鼎,春秋战国脱蜡铸造器皿、髹漆工艺漆器,秦砖汉瓦,汉代造纸、彩绘帛画,唐代赵州桥、长信宫灯,宋代活字印刷,明式家具等举世无双的手工业技术不胜枚举。中国古代制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等商贸活动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进入后工业时代,要树立中国制造的自信,必须让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之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重新点燃现代工匠精神。

其一,建构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回归真善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不良观念不同程度阻碍了“中国制造”由量变向质变提升的道路。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发扬中国古代工匠所追求的善美境界。善美境界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在物质生产、科技文明相对不发达时期出现的美为善所统摄的文明状态。从《礼记·礼运》所记载的“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到“刀耕火种”的农业方式 ,从简单的器物制作到制陶、纺织、舟车制作等原始手工业,无不体现了原始人类真、善、美朴素的统一与进化。氏族社会如“陶氏”、“绳工索氏”、“神农氏”、“釜工氏”、“巫氏”、“屠氏”等,深刻体现出部落命运与技艺的紧密联系。“德为先,重教化”的中华文化精神之魂也深刻影响着夏商周出现的“百工”, 史学家范文澜列举的受祀之神皆品德高尚、功勋卓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如何“做人”,“道德”二字正是其精神之所在,而“善”则囊括了“道德”的内涵。因此,我国古代工匠的生产实践最根本的是道德实践,最高的艺术作品也必须以“至善”为前提,即所谓“尽善尽美”。

其二,现代工匠应体现“通艺通道”、“德艺兼求”之境界追求。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反映出古代工匠“通艺通道”之境界要求,彰显由“艺”至“道”的通达。技艺虽可使匠人立足生存,但传统中国匠人并未局限于单纯的技艺,在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背景之下,视技艺为谋生手段的狭隘观念被突破。如朱子所言:“器者,各适其用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古代工匠在追求“通艺通道”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德艺兼求”之旨趣,中国历来用德才兼备来察人、用人,《尚书·立政》记载,识人应“忱恂于九德之行”,古代工匠自然也倡导“德艺周厚”、“德艺并察”。时至今日,“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也正是“德艺兼备”的现代工匠。

其三,现代工匠应具备“守拙维新”、“强勉而行”的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儒学提倡“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是在新旧观点和事物之间架起桥梁,是“守旧”与“创新”的辩证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拙”与“巧”也体现出对立与统一,“谨守拙,慎交友”、“崇俭养廉,守拙全真”、“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藏智而近拙,藏巧而近朴”,等等,无不体现出“守拙”与“出巧”辩证关系,“拙”绝不是不知变通的死板,而是对本心的坚守,对做事的执着。在《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言,只有“琢磨”之“拙”,才有工艺之“精细”,“拙能生巧,拙极巧来”。中国古代工匠正是因为“守拙”,才发明辈出,诚如春秋战国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魏朝马钧发明指南车、改造织绫机和水车,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指南针等诸代不绝。然而“守拙”不易,“维新”亦难,需要工匠具备“强勉而行”的职业精神。中国古代墨子特别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雄而不修者,必惰”,要求弟子躬行实践,反映出“自苦为极”的献身精神。同时,墨子主张“述而又作”的创造精神,在《墨子·耕柱》中写到“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认为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优良的东西,又要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且越多越好,这种主动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意识也正是古代工匠的职业精神。

其四,现代工匠应培养“兴利除害”的家国情怀。在手工业时代,掌握一种技艺故然可以使普通工匠获得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但才华卓绝的工匠往往担负着家族、部落甚至国家的利益,这是道德境界的升华,也正是墨家所倡导的“兴利除害”之精神。墨子提出“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其目的是把“农与工肆之人”培养成有实用技艺的“兼士”,体现“为万民兴利除害”的家国情怀。古代众多能工巧匠心系民生、胸怀天下,诸如春秋鲁班用众多发明创造有力地促进了工程技术发展,战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东汉毕岚发明翻车解决了农业灌溉难题,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而“衣被天下”,等等,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民谋利,促进了国家社会发展。《隋书·艺术列传序》中提到“技巧所以利器用,济艰难者也”,也是普通工匠所倡导的“仁”、“爱”之心,而“挟技居奇”、“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的所谓方技之人已为人所不齿,这种因私而式微者被斥为“技之下者”。中国现代工匠也正需要“兴利除害”、“利国利民”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技艺融入到国家的大发展之中。

我们应该挖掘自身传统工匠文化中“通艺通道”、“德艺兼求”、“守拙维新”、“强勉而行”的精神,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工匠精神与文化。“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现代工匠们只争朝夕,而且也应该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定力,需要“体知躬行”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实践,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才能重回世界之巅。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工业母机激活新质生产力 智能制造“四大区域”集聚格局初显
  • 24-04-26
  • 第24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5月在渝举行 聚焦智能制造,助力转型升级
  • 24-04-24
  • 新质引领 智能制造 郑州工博会万余款智能设备助力降本增效
  • 24-04-19
  • 舍弗勒在中国成立智能装备公司,发力智能制造领域
  • 24-04-18
  • 2024北京机器视觉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在即
  • 24-04-07
  • 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的这场沙龙干货满满
  • 24-04-01
  • 雷尼绍,您从始“智”终的制造专家
  • 24-03-29
  • 数智融合,向新而行:海克斯康上海双智赋能中心盛大开幕
  • 24-03-18
  • 德沃克OBF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下半场的王炸
  • 24-03-05
  • 信达股份与海克斯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4-02-04
  • ABB机器人助力晶泰科技打造智能自动化实验室
  • 24-01-25
  • 海克斯康入围工信部“2023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
  • 24-01-25
  • Inventor 助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 24-01-25
  • 移师成都,万人同聚!GTF2024第十一届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聚焦大会暨展览会来了
  • 24-01-24
  • 海克斯康携手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共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
  • 24-01-18
  • Inventor 助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 24-01-18
  • 海克斯康入选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园区培育项目
  • 24-01-12
  • 自适应装夹:智能制造的利器
  • 24-01-11
  • 首批!上海发那科入选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生态联合体成员名单
  • 24-01-10
  •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 数智化转型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 24-01-10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