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船机企业重拳打造“中国心”

【编者按】多年来,发动机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心脏病”,如何快速有效发展其行业,促进船舶行业摆脱低迷期?


被比作船舶“心脏”的船用发动机,可谓船舶最重要的配套设备。然而,我国快速发展的造船业却不得不面临着动力方面的“软肋”,甚至被外界戏称为“造壳”大国。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和积淀,国内船机企业迅猛发展,自主研发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在中速机、低速机和双燃料机等高端产品的自主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化合作方面大步跨越,造船业也从昔日的“造壳”阶段逐渐向“造心”转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船舶(600150)工业集团公司在船用柴油机领域完成了总装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低中高速柴油机并行发展,许可证生产、合资合作和自主研发紧密结合及军民品全覆盖的大动力格局,为推动中国船舶工业“中国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船机企业将积极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实现突破,为建设造船强国提供强大助力。

市场洗牌 优势企业稳健发展

从船市高峰期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千金难求”到如今严峻市场形势下“接单难”“交付难”日益凸显,“唇齿相依”在造船与造机企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前,不仅船市格局发生变化,市场供需关系出现逆转,而且持续低迷的船市让一批新兴的船机企业在这轮周期中经历了从兴盛到落寞的整个过程。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长达8年之久的船市低迷期不仅使造船业遭受重创,造机企业更是无一幸免。在2009年前后,借船市东风,多路资本雄心勃勃地谋划进军船机制造领域,船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造船热”引发的“造机狂”也让船机供应一时达到历史高峰。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后,国内涉足船机制造的企业数量就达到20家。当年,仅仅是大功率船用中低速机制造企业,国内就新增近10家,其中包括5家民营企业,加上两大船舶集团旗下的造机企业,一时间,国内船机领域抢占瓜分市场者众。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形势急剧回落,自去年年初以来,2009年前后兴起的国内新兴民营造机“军团”几乎全军覆没。经过市场洗牌,一批盲目扩张产能、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船机企业在产品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以及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等多重压力之下纷纷停产。个别船企“大佬”从高调入市,建厂、投产到资金链断裂,最终黯然谢幕,前后不到5年时间。新兴民营造机企业生产模式过度依赖外包外协,技术完全依赖专利引进,并且其以“价格战”抢夺市场订单的策略在市场下行的形势下只能让其落得“作茧自缚”的结果。

记者了解到,经过市场洗牌,如今约有一半的船机企业被淘汰出局,在市场上还有“迹”可寻的船机企业在10家左右,表现活跃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大约有5家。其中,目前市场上仍在“发声”,具有一定接单量的企业大体为:就两冲程低速机而言,中船集团旗下的沪东重机有限公司、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中船动力有限公司及下属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旗下的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除两大集团外,还有瓦锡兰玉柴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洋浦重机有限公司、安泰动力有限公司。在四冲程中速机方面有所表现的包括中船集团旗下的中船动力、安柴公司,中船重工旗下的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此外,还有以潍柴重机(000880)股份有限公司、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主攻渔船、内河船船机市场的企业。

以上船机企业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均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并拥有一定的接单和交付记录,特别是中船集团旗下的沪东重机、中船动力两家船机企业,表现较为稳健。目前,中船集团在国内船用低速机市场的占有率达70%,稳居国内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韩国现代,位居世界第二;在国内船用中速机市场的占有率达60%,中船动力手持订单量稳居曼恩(MAN)全球专利公司中的第一位。通过成功引进MTU1163-03与956-04等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高速机专利许可,沪东重机在船用高速机领域也取得突破,成为全球首家同时生产船用低、中、高速柴油机的企业。

不过,就接单情况而言,自今年年初以来船机企业的订单相较于去年同期仍呈现负增长,尽管企业均在全力以赴抢订单、保交付,但是普遍存在订单缺口。业内人士表示,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是真正将船机作为事业经营的配套厂商。

创新驱动 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随着市场行情急转直下,新造船订单量价齐跌,来自船企的订单急剧减少成为船配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突出问题。面对这种形势,不少船机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实施“创新驱动”策略,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研发能力等举措,这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新市场,取得新突破。

自今年年初以来,面对极度低迷的船用柴油机市场,中船动力集全员营销之力,积极应对市场下滑的态势,在产品结构、关键零部件、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方面亮点频现。其中,中船动力低 速机承接量创新高,该公司与沪东重机共同承接22台低速机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倍,其中包括自主承接的10台套小缸径低速机订单。同时,中船动力积极引进MAN公司L28/32DF、L23/30DF两个系列的双燃料机许可证,努力掌握双燃料发动机关键技术,双燃料中速柴油机开发取得突破。今年3月,该公司成功接获2艘20000吨化学品船的双燃料船用发电机组项目,为公司双燃料中速机的开发提供了订单支持,有利于丰富公司的产品型谱。在做好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市场调研同时,中船动力技术部门还积极做好技术信息及资料收集等研发准备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公司MAN中速柴油机满足氮氧化物排放标准要求的技术路线。经过市场营销部门的努力,该公司首次承接两船套SCR 项目的配套订单,为SCR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订单支持。

此外,沪东重机着力推进业务拓展和能力提升,实施创新驱动策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促进动力研发平台与技术中心的一体化,形成“两个团队、一支队伍”的工作模式,打造完整的研发体系,推进动力研究院与技术中心的管理一体化,形成科创中心、技术中心的协同工作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公司通过开展12MV390中速机和6EX340低速机以及SCR与余热利用系统(WHR)装置业务的市场推广、前期交流和技术支持等工作,进一步推进WinGD的管控与协同,以及工程化设计中心(上海)和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沪东重机将创新建设研发体系,通过沪东重机国家级技术中心、动力研究院与WinGD研发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涵盖研发技术、产品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技术体系,重铸“中国动力(600482)”世界品牌。

业内人士强调,越是在市场疲软之际,创新越是能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确立创新驱动的目标后,船机企业全员要树立“天天有创新,日日有改革”的意识,通过创新驱动,走出新的发展道路,打造世界一流的船机企业。

自主研发 抢占市场制高点

目前,造船业正处于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的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新形势下航运业、造船业对绿色、节能、环保船机的需求凸显,“首台套”“经济性”“环保性”将成为新型船机的关键词,船机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此,一些船机企业全力创新,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批自主品牌柴油机填补了业界空白,对提振国内船机行业信心,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去年以来,沪东重机新品研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0万马力(约368万千瓦),其在柴油机市场的占有率持续提升。2015年,沪东重机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WinGD柴油机SCR系统,并实现实船应用。12MV390型机则填补了国内自主品牌大功率中速柴油机的空白,单缸功率达850千瓦,系列整机功率范围为10200~17000千瓦。目前,沪东重机大力开发新机型,完善产品型谱,MTU20V956TB92、16PC2-6B“两型机”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中。同时,该公司不断加大MTU1163-03、MTU956-04以及自主研发MV390新机型向海军、军贸、公务船等多领域推介的力度。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沪东重机在做稳主业,积极开展柴油机承接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船东、船厂的沟通,并通过将服务推广与产品推介相联动的方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争取柴油机市场订单,确保其全球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以上。

在低迷的市场形势下,中船动力加快推动中速机联合研发,完善低速机研发制造体系,加强节能环保型产品研发,深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当前,中船动力积极调整订单结构,促使低速机、大缸径中速机、陆用电站、MAK机的比例明显提升,主产品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2016年,面对国际、国内依然低迷的市场形势,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原有小缸径中速机产品进行优化设计,该公司相继推出部分负荷优化(PLO)型和轻量化底座(Monocoque)型23/30H产品,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抵御散货船市场低迷带来的冲击。同时,18V32/40发动机研制成功,使公司拓展了中速机型谱及功率范围,提高了公司在海工平台及半潜运输船领域的竞争力;18V28/32电站项目的承接,拓宽了公司产品的功率范围,为公司向大缸径中速机领域转型发展提供支持。此外,中船动力研制的23/30DF和28/32DF双燃料发动机,丰富了公司的产品型谱,而首次承接6台套23/30DF订单,成为公司转型发展的又一突破,从而将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早日有效形成。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产能过剩矛盾依旧突出,船机企业在创新研发、开拓新品的同时,要注重调整发展策略,着力推进安全质量管理,开展降本增效工作,持续优化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模式,从重视“量”向追求“质”转变,以质量促发展,让全世界的用户看到中国制造的稳定质量,从而争取到全球订单。企业还须注重全球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从设计源头考虑技术服务的需求,收集并梳理服务所需要各环节的数据,建立主机档案数据库和故障分析库,开发在线监测系统,提升全球服务的软实力;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通全球服务业务链,实质性提升产品服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循序渐进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