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建国60年报道:来自机器人的报告(下)

 

大家都说蔡院士有17个“机器人孩子”


  回应母亲呼唤的赤子情怀

  1982年4月,蔡鹤皋婉拒了导师的再三挽留,带着报效祖国的急切心情回到国内,一头扑进自己钟情的事业。

  “中国人真了不起,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你们可爱的国家看看!”当年董菲尔德教授与蔡鹤皋依依惜别之语还言犹在耳,没想到几年后,他果真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当董菲尔德教授兴致勃勃地观看蔡鹤皋研制的具力感功能的机器人时,不禁再次赞叹到:“你们的机器人已经跨入第二代的行列,我们也刚刚开始研制智能机器人。真了不起!我早就预料到,你回国后一定会做出惊人的成绩……”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蔡鹤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恩师所言,可以说,他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伴随着我国机器人研究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而蔡鹤皋研制的“HRGH—2”型弧焊机器人和“HRGD—1”型点焊机器人正是在这期间相继问世,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成功地应用于汽车厂生产线,标志着国产机器人已经进入应用阶段。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机器人研究所,蔡鹤皋任副所长和总工程师,此后6种型号的17台工业机器人陆续在这里诞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全国范围的科技队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逐渐成长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究单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而蔡鹤皋和他的团队正是为此孜孜以求。他们开发出的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已用于大庆、齐鲁、吉林等地石化工厂;他们与一汽、沈阳自动化所和北航等单位合作,已完成4种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及调试;他们还研究成功具有国际水平的空间机器人多传感器智能手爪实验系统及纳米级微驱动系统……

  正如董菲尔德教授所言,从具有感知功能的第二代机器人到智能机器人,从机器人制造到机器人产业化,从依赖国外进口到自主生产,蔡鹤皋的眼光永远追随在国际最前沿。 大家都说蔡院士有17个“机器人孩子”,然而,最让他感到欣慰的“孩子”,却是每年生日时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学生们。

  从创建机器人研究所之初的二三十人到现在多学科、大规模的研究队伍,作为机器人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蔡院士培养人才的别具一格在哈工大早已传为佳话。

  他任所长时,就曾经在全所会议上说过:“我要打造一个平台,使大家在这个舞台上有表演的机会,这个舞台对大家是平等的,不管资历深浅、岁月长短,都可以申报课题、负责项目,在全所范围内招兵买马。没有课题的人可以参加别人的课题组,只要有能力完成任务,甚至可以参加多项课题,充分发挥人的潜力。”这项措施实施以后,大家积极性非常高。有些在读硕士或刚刚硕士毕业的学生,没有独挑大梁的勇气,蔡院士就给他们鼓气,告诉他们怎么选题、怎么写申请报告。

  在这种自由的科研氛围中,许多人都申报了课题。“几年过后,这些研究人员就像禾苗一样慢慢地成长起来。当然禾苗不可能长得一样高,有的高,有的低,这和每个人的基础、能力及努力程度有关。长得高长得快的我就多浇水多施肥,让他长得更高更快。浇水施肥就是加担子、加任务。能担起50斤,就给他加到100斤;能担起100斤,就给他加到200斤。”这是全所公开的政策。蔡院士还说:“聪明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趁年轻要多做事。这样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而且,一旦放手让年轻人干,就要完全信任他们,科研项目和经费都交给他们自己处理,这样才能锻炼他们。”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蔡院士还特别强调德才兼备:“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大器。现在研究所越来越多地承担国家大型课题,这些课题对国家经济和国防发展影响深远,无论哪个课题都非一人能为,而需要一个团队。不管是负责人还是成员都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如果领导者独断专行、自私自利,就没有人愿意与之合作;参与者也一样,不但要努力工作,还要学会和同事相处,这样才能受到欢迎。做人与做科研同样重要。”

  也许正是这些“高压”政策,才使蔡院士周围很快地凝聚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冲击国际前沿能力的年轻科技团队。

  如今,蔡院士已到古稀之年,他常常感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再有能力的人,所出的成果也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培养出一批能领军的年轻的精英人才,他们渐渐又会有自己的队伍去发展更大的事业,这样下去对国家的贡献才会更多更大。看到所培养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干获得新的科研成果和得到社会及学术界的认可,蔡院士备感自豪。

  虽然中国的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以及仿人机器人的研制水平目前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日常生活服务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国家“863”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作为两个专题进行研究,并将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在我国,除了工业机器人外,医学、林业、矿业、农业、军事等领域也渐渐开始使用机器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做各种家务的机器人也会走进千家万户。

  蔡院士不是早就说过吗?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是无限制的,如果说有限制的话,那就只是受到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限制。只要是能想到的,就可以去创造实现。

  当看到蔡院士听导游机器人说“你好”时露出的满意笑容,看到他示教再现的机器人用毛笔写下“总理您好”,看到他在电脑前认真观测骨科手术机器人原理试验时的欣慰神态……我们不禁期待,这个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某一天会和他的团队为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喜,从而在世界上为中国人留下更多的骄傲!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