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甘肃老工业基地60年华丽转身

    公元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然而这一年,位于渭水河畔、在外人眼里名不见经传的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却收购了法国著名机床制造企业OMAB(索玛)公司,并参股德国机床制造企业WMH公司25%股份,走上了一条低成本扩张和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为甘肃工业史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不仅仅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如此。面对金融危机,甘肃企业不自怨自艾,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将危机视为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的“试金石”,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北永新集团突破危机下收缩自保的行业“生存定律”,逆势将市场从西北扩展到全国23个省区市,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13%,税收增长46%;兰州兰电电机有限公司紧跟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坚守特种电机和高科技含量电机领域,卧薪尝胆,潜心钻研高新技术,在国内外同行纷纷无奈退局之时,今年收获10亿元订单,前4个月完成的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06.7%,利润增长187.8%,税金增长167%,许多经济指标增幅均突破3位数。

    这些,几乎就是甘肃工业企业在坎坷中成长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炼化企业,这里拥有了储量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镍都”,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从这里腾飞,这里曾创造过新中国工业史上的众多第一,使甘肃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彪炳史册。

    无工不强——新中国的诞生,使陇原大地上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突破性变化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的程度。

    在近代史上,关于甘肃工业的最早记忆来自137年前,比西方国家晚了300多年。

    1872年,梳着辫子的清王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了方便当时的西北军事行动,在兰州创办了西北制造局,发展机械制造工业,拉开了甘肃工业发展的序幕。在此后的时间里,甘肃虽然有了中国最早的毛纺厂等一些较大的工厂,但统治腐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让工业化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神话。新中国成立前,甘肃全省的工业企业仅2000多家,工业总产值只有1.27亿元,产业工人7100人,主要工业产品仅10余种。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宣告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到来,也使甘肃工业经济获得了新的生机,开辟了工业蓬勃发展的广阔道路,甘肃工业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

    围绕国家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中布局在甘肃的16个项目,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建立甘肃现代工业体系的决策。在中央的号召下,技术人才也从祖国各地赶赴甘肃,从黄河岸边到陇东高原,从祁连山下到戈壁深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因厂而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又从沿海、东北一带搬迁来电子、机械、轻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甘肃工业初步形成了以能源、有色、机械、冶金为主导,轻纺、农产品加工等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仅在兰州市西固区一地,甘肃省就建成了包括兰州炼油厂、兰州肥料厂、兰州橡胶厂、西固热电厂、兰州石油机器厂、炼油化工设备厂等国家6个“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使黄河岸边的这座小城成了“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在这个被誉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里,不仅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桶“争气油”——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润滑油和重质燃料油,打破了前苏联专家“用中国的原油绝不可能生产出特种润滑油”的断言,而且结束了中国用洋油的时代。

    其实,“争气”的不仅仅是石化城。在戈壁深处,崛起的工业新城“镍都”金昌,结束了中国“贫镍”的时代;在奔流不息的黄河之上,新中国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水利发电枢纽工程刘家峡水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让工厂的机器发出了轰鸣声;兰州通用机械厂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台抽油泵、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根抽油杆;在那历来生产白银的地方,炼出了甘肃历史上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生产的第一炉铜。

    而兰州铝厂、连城铝厂、白银公司铝厂、甘肃铝业、西北铝加工厂等骨干企业支撑起的甘肃铝工业,则以占全国铝冶炼1/4产能的规模,独领中国铝工业“风骚”20年。

    截至1997年,甘肃生产的镍、铂族贵金属产量以及钴、铅、稀土化合物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10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第二;乙烯、塑料、硫酸、烧碱、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橡胶、炭素制品、铁合金、石油机械设备等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

    1998年,全省工业企业达到9.37万户,是1949年的44.6倍,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274户;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311.8亿元,比1949年增长576倍。

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到来,引发了解放甘肃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说新中国的诞生,是解放甘肃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改革开放的到来,则是解放甘肃生产力的第二次革命。

    盐锅峡化工厂,始建于1966年的一家国家大型二级企业,是甘肃最早建成投产的氯碱化工企业。然而,从1971年投产之时,这家企业就陷入了亏损之中,不生产不行,越生产越亏损,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生产方式让企业“要活活不起,要死死不了”。截至1981年,企业累计亏损2400万元,相当于赔进去了一个同等投资规模的盐化厂。

    盐化厂的遭遇,是甘肃改革开放前企业的一个侧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把人们从“本本主义”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按照中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方针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抢抓机遇,从“放权让利”开始,将改革一步步推向深入,并催生出了一批引领市场潮流的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再一次使“甘肃制造”成了市场“风向标”。

    盐锅峡化工厂,全国第一家从国外引进当时具有最高生产氯碱水平的离子膜法制碱装置1万吨/年,用以替代污染严重的水银法制碱装置,进而成为当时西北五省区最大的氯碱企业之一。发展是硬道理。技术上的先进,产品质量过硬,让盐化厂在世界氯碱行业中赢得了很高声誉,先后有9个国家15个跨国公司与之发生经济和技术往来。

    国有长风机器厂“长风电器,称心如意”的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长风厂从国外引进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生产线,形成年产50万台洗衣机、40万台电视机、20万台电冰箱的生产能力,出口至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2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的一匹“黑马”,让“甘肃制造”的烙印深深地烙进了中国轻工业发展史。

    1984年正式成立的国有华兴电子机器厂,则以“华夏电器”坐上了全国热水器行业的“头把交椅”,连续6年获得全国家电行业含金量最高的“金桥奖”。一位香港客商试图以600万元的高价收购“华夏电器”的品牌,但被华兴人婉言拒绝。

    1992年,改革开放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这一年,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在全国确立。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将甘肃省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深化企业改革,将企业推向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

    走向市场的企业,开始以更宽广的眼光打量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共同的选择。

    金川公司建厂之初,一期工程的镍生产规模为1万吨。从这1万吨开始,扩展到一期改扩建工程的2万吨,金川人用了近20年时间。在此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川公司投资100余亿元,先后进行了10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建设,以加快发展为主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镍产品生产规模,从2万吨增长到1993年的4万吨,金川人只用了两年时间。2002年之后,这一增长速度又变成了年均近1万吨,呈现出质的飞跃。与此同时,金川公司走出国门,与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开创了一条甘肃企业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而在新形势面前,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兰炼、兰化开始迈上了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之路。从1999年开始的7年间,兰炼、兰化经历了“两兰”变“四兰”、“四兰”变“三兰”、“三兰”变“两兰”的过程,最终又由“两兰”变成“一兰”,成就了一个“西部石化航母”,核心竞争力极大提高,达到了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目的。

    与此同时,瞅准发展机遇,一批国外企业也开始抢滩甘肃市场。截至2007年,已有中粮、美国可口可乐、法国威立雅、杜邦、澳大利亚必和必拓、英国力拓矿业、香港华润集团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嘉士伯、美国路博润、国民油井、德国奈驰、泰国正大、荷兰亚森等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陇原。

    甘肃,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市场之中。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