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制造强国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成就瞩目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稳则经济稳。可以说,中国工业在中国经济稳增长中功不可没。我国工业克服重重困难,顶住了下行压力,保持了平稳增长,201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以上,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8万亿元。着力改善市场环境,企业效益水平整体良好,单位劳动产出明显提高。2013~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8%,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1%。

我们欣喜地看到,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等产品顺利下线和试飞成功,国产钻井平台实现深海海上气田开发,载人深潜取得突破,国产高档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具备成熟的大型水电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能力,风电关键零部件基本国产化,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在智能制造领域,我国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分布式控制系统、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等一批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项目实现突破。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在北京胜利召开之际,我们重点选择装备制造、钢铁、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行业,以图片报道的形式,与读者共同分享中国工业5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以进一步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心,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

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2017年4月正式下水———我国拥有的第二艘航空母舰为我国自行研制,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国产航母”。它有“颜值”,更有“气质”———排水量能达到6万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在全球同等级的中型航母中,技术水平处于前列。目前,航空母舰的主船体已经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下一步,工作人员将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以验证航母上的设备是否满足船舶设计等要求,为未来的海上试验做好准备。

2017年5月,“华龙一号”核电站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完成穹顶吊装,意味着该工程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

2017年6月1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SC2017国际高性能计算大会上,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运营,基于国产众核处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以及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再次斩获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榜单TOP500第一名。

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

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图为该卫星出广前的外观检查。

图为国产“太行”发动机(涡扇10)。

2017年3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

2016年12月1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在上海成立,集团资产总额约为7300亿元,营业收入将达3300亿元,并拥有普碳钢、不锈钢、特钢等三大系列产品,年产粗钢规模将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2015年4月21日,一台大功率、大装载、大倾角、高钻速的大型CMZY2-300/35钻装机“巨无霸”由冀中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自主研制成功,可在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隧道中使用,钻孔效率为普通钻装机、掘进钻车的1.5倍。

碳纳米管“针”可使复合材料层间实现良好结合,从而有助于制造出质量更轻、抗损伤性能更强的航天飞机。

装备篇

陆海空装备制造全面开花

近5年来,我国在装备制造领域创造了大量的“世界之最”,这些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改变了中国,也收获了世界的赞叹。

先看“上天”。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

2016年7月3日,“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完工,成为世界上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2017年5月5日,C919首飞成功,这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其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还有这5年来,从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试运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空间实验室阶段“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既定任务目标,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应用成果,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应用进入到新阶段。

再看“下海”。今年3月,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翼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水下滑翔机的统称,按照不同工作深度和承担的不同任务,分为300米级、1000米级和7000米级等多种类型。5月,随着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6月,中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

曾几何时,海洋的惊涛骇浪意味着凶险畏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中国以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为突破口,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项项海洋科技核心的突破,一次次“中国深度”的刷新,为唱响中国深海“三部曲”———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创造了前提条件。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在中国陆地上的成就。中国高铁的发展世界瞩目,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惟一成网运行的高铁。

今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从“和谐号”到“复兴号”,跨越的不仅仅只是速度,更是标志着中国高铁正式迈进“中国标准动车组”新时代。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制造业发展新模式。近两年来,工信部还安排了工业强基工程47个方向61个项目,推动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核心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取得新进展,如高端航空紧固件等一批产品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能源篇

能源运行呈现新格局

十八大以来,随着能源生产革命的不断推进,煤炭等传统能源生产下降,新能源生产快速增长,我国能源运行呈现新的发展格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5年来,特高压的电压等级、输电距离、输送容量不断刷新世界纪录;5年来,无论是特高压技术、标准还是重大装备,都实现了完全自主,中国特高压标准,已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向全世界推广。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全面掌握这项技术,并开始大规模工程应用。在世界上,中国特高压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一体化“走出去”,铺展了一幅自主创新的壮阔画卷。

这5年,我国从运行3条到投运14条,再到新建9条特高压大通道,电压等级、输送容量、输送距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特高压输电网络。发布国际标准46项、行业标准61项,电压等级、输送容量、输送距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中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特高压成为了央企的一张“金色名片”。中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成功,开启了特高压为最高电压等级电网建设的新纪元,在电网科技领域完成了从追赶到超越的历史性转变。

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增水电装机约8300万千瓦,预计2017年底总装机约3.4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1万亿千瓦时。5年间,我国开工和投产了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3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其中,溪洛渡水电站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同时,风电领跑全球,光伏发电快速扩大,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技术进步保证了中国核能利用的不断发展。三代核电的装备国产化也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国的地位。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在福建省福清市开工建设。“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创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在能源供应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取得突破,能源进口较快增长,品种不断优化、多元,保障了能源的稳定供应。其中,油气进口能力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了西北、东北、西南以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电网、煤炭等领域国际合作全面拓展。同时,能源消费得到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显著下降,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钢铁篇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基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主动适应新常态,转观念、抓改革、促转变,用新观念、新思维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变革为突破口,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明显效果。

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钢铁企业按照“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方针,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自觉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技术研发能力、设备装备水平、产品质量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钢铁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1月10日,山西省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目前太钢已具备圆珠笔头批量生产能力,未来两年将有望完全占据国内市场,替代进口。一支司空见惯的中国笔,书写出的是创新驱动的中国力量,大大提振了中国制造的底气。

我国钢铁工业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实现“既并又组”。

2016年12月1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标志着国内第一大、全球第二大钢铁集团正式破冰启程,国有企业致力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对于深入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有效推动我国钢铁行业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速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悉,宝武合并只是钢铁行业新一轮兼并重组的一个开始,接下来,东北、河北、江苏地区等区域性整合即将拉开帷幕。

电子信息篇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实现三连冠

五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6月1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ISC2017国际高性能计算大会上,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运营,基于国产众核处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以及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再次斩获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榜单TOP500第一名。本次夺冠也实现了我国国产超算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宝座的首次三连冠,国产芯片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光芒。“神威·太湖之光”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研制能力已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据了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该众核处理器采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统,峰值性能为12.5亿亿次/秒,持续性能为9.3亿亿次/秒。目前已开展了众多应用课题,应用领域涉及天气气候、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19个方面。“神威·太湖之光”一年来共计完成200多万项作业任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应用、先进制造等领域解算。现在也在和很多制造相关的一些院所和公司合作,比如大型船舶设计、飞机设计。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超级计算机会越来越多向大数据领域进军。

有色金属篇

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八大以来,有色金属工业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由大到强,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强国梦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在总量规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国际影响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实现有色强国梦积累了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

十八大以来,全行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行业影响不断扩大。2013年到2016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从4154万吨增长到5283万吨,年均增长8.1%。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开发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有力支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航空航天、高速列车、海洋开发、核电工程等作出了突出贡献。有色金属企业成为践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倡议和战略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色金属工业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2016年,我国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5.9%、55.4%、42.0%、45.9%。在世界十大铜、铝、铅、锌冶炼企业中,我国都有3家以上的企业位列其中。

在产业结构方面,有色金属工业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铜材和铝材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0.1%,远高于同期冶炼产品产量增长速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利润占比,由2013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约60%。依靠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地质勘探,发现了一批大型矿床,国内资源保有储量相应增加。同时,境外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稳定了境外资源供应来源。

同时,重大成果亮点纷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自主开发的多项冶炼关键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加工装备水平整体提高。高性能电子铜带及箔材、航空铝锂合金、大断面铝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取得新突破,铝空电池、纳米陶瓷铝等创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建材篇

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材行业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开拓创新,推动各细分领域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一批耀眼的技术成果落地。

水泥窑协同处置、脱硫脱硝除尘综合治理技术装备广泛应用,6世代及以下平板显示器件用基板玻璃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白玻璃基板有力支撑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发展,全氧燃烧技术在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工业化应用。大尺寸石英坩埚、陶瓷薄砖制备、喷墨打印等技术逐步推广,陶瓷原料干法制粉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无碱高强玻纤、高强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玄武岩纤维实现工业化生产。低品位矿选矿提纯、均化及再利用等非金属矿加工技术稳步推广,矿物功能材料在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2017年4月6日,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拉出了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1.5毫米,引起全球玻璃行业关注,并在整个光伏行业引起震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大部分传统建材产业需求达到“拐点”或“平台”期,满足现代绿色节能建筑和建筑部品化、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要求的新型建材,以及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代表的建材“新兴产业”,在整个建材行业越来越受重视。几年来,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着力壮大建材新兴产业,把加快开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玻璃基材料、工业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鼓励发展石墨烯等前沿材料,作为工作重点。

通过不断努力,“转型、创新、绿色、融合、开放”成为建材业转型升级的五大关键词。

煤炭篇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我国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在应对煤炭经济下行挑战,推动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在政策研究、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现代煤化工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发展、煤机装备制造、国际化发展、煤炭去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和平稳运行。

五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组织召开全国第八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印发了《关于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十三五”煤炭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我国煤炭行业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技术交流会等方式,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2016年5月8日,陕西煤化工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成功通过顺槽控制中心远程干预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无人化开采,创造了连续3个工作循环采场无人的纪录,正式拉开了煤炭智能化开采的序幕,标志着我国煤炭工业系统进入新时代。

五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积极构建煤电一体化。2017年8月28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启“合.纵连横”的新阶段,对于一定程度上消除煤电紧张关系、实现煤电风险对冲、建立煤电路运一体化大型能源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具有积极意义。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