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电能替代促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

【编者按】“当前,我国能源生态问题突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和接近上限,解决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排放问题刻不容缓。”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清洁电力峰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魏昭峰表示,实施电能替代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电能替代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

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5%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合物、70%的烟尘排放来自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燃烧,东部地区单位面积年消耗煤炭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倍,油耗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碳排放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

“按照我国现有科技水平,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是实际可行的措施。”魏昭峰说,实施电能替代,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是提高电气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专家介绍,作为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电能的终端利用效率高达90%以上,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随着能源技术发明应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将转化为电能,输送到负荷中心,为电动交通、电锅炉、电采暖、电炊具等大规模的应用提供充足的清洁电力供应,有效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同时,为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市场空间。

三大着力点实施电能替代

魏昭峰认为,实施电能替代将全方位调整能源消费格局,着力推进以电代煤、电代油,用特高压或超高压输电技术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清洁电力。

数据显示,电煤占煤炭利用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减少1.5%大气污染排放量,美国90%以上煤炭都用于发电。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2014年,煤炭消费量约35亿吨,约17亿吨电煤、9亿吨原料煤,仍有8亿吨左右的煤炭直接燃烧。直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电煤排放相当,而烟尘排放量接近电煤的3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以电代煤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在工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用电能来替代燃煤,预计到2020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26万吨,减少PM2.5约1.3万吨。”魏昭峰对以电代煤充满信心,随着电能替代技术的发展和行政监督的加强,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以减少60%的直燃煤消费,2040年以前基本取消直燃煤的消费。

以电代油主要是电动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用电能替代燃油。一方面减少燃油带来的污染,另一方面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据介绍,交通系统消耗了全球约1/3的能源,并且以石油资源为主,在形成对石油高度依赖的同时,也释放了大量的机动车尾气,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是燃油汽车的1.5~2倍,如果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每年可减少汽油消耗约7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0万吨。

“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清洁电力,就是以输电代替输煤,把西部、北部的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远距离大规模的输送到中东部地区。”魏昭峰表示,一是西部和北部大型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开发,在本地消纳的空间有限,需要解决电力远距离大规模外送问题;二是要解决中东部负荷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严控东中部地区新建燃煤电场,用输电替代输煤,满足用能需求的增长;三是远距离大规模输电载体需要有坚强的智能电网支撑,未来将有更多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投运,源源不断的将西部、北部的清洁能源、国外的清洁能源输送到我国东中部地区电力负荷中心;四是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主要发展方向,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经过严格排放处理的清洁火电输送到电力负荷中心,实现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输送与消费转型。

能源消费革命需落实节能优先战略

“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那就是要积极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战略。”魏昭峰表示,这个问题多少年以前就讲,就是落实得不够理想。

近年来,电力行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09年~2014年,我国平均供电煤耗从340克/千瓦时下降到318克/千瓦时,电网线损率从6.72%下降到6.34%。从全社会能耗水平来看,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每万元约0.7吨标准煤,比2007年下降16%,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我国能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约是世界水平的2倍,单位GDP能耗不仅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的粗放,能耗和排放缺乏约束。”魏昭峰认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

魏昭峰表示,当前我国节能工作形势严峻,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节能优先战略,加大工作力度,将节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能源战略,重点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标准、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企业等社会群体在节能减排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形成有利于节能的市场环境。要加快节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节能产品的认证制度,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面共同推进的节能新格局。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