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汽车后市场创业者的两个“自欺欺人”

在默默围观了一次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约聊后,一个略显悖论的念头怎么也按捺不住。这世界的确需要多元化和想象力,但这能掩盖一个说出来就心疼的事实么:为一个飘渺的念头买单,究竟是投资人的信任点低还是创业者的模糊力高?

之所以把投资人与创业者作双方对立,是因为你再也找不到比这两者更为痴缠的关系,复杂程度堪比暧昧期男女:利益的咬合、生意的吆喝、成本的收益,将一切嗔痴、掌控、目的化的东西全部隐藏,还原一场关于真爱与梦想的纯洁,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说服自己与他人,却又不求也不屑你们懂。

话外音:分明就是各怀鬼胎好么?

并没有抨击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意思,只是最近听到太多关于市场前景、成长空间、圈用户折算盈利模式的话,容易对汽车后市场创业这件事产生幻觉,是不是我们见多了云朵就踩不到地了?

举例来说,汽车后市场中,存在这样一种关于模式的经典描述:我们现在的确需要贴钱买用户、赔投资人的钱做生意,但是我们XX年之后就有几十万量级的用户了呀,有了这群人,二手车、汽车保险、新车团购什么的盈利点,简直是水到渠成。

这样的话术多数存在于维修与保养类,洗车类,上门保养类,车主信息类等等,殊途同归的表达与利益诉求点。当然了,一般大家也就只追问到这一步,似乎再往下问就显得特别不专业。可问题是,几年之后这些你能想到的利润点还依旧存在吗?或者说,还足够让这么多创业者置勺分羹吗?

比如说,汽车保险是不是也会因为效率优化和创业公司的出现而促成渠道利润的压缩?比如说,新车团购这种目前就有不少的经典形式,还能生出什么样的花?比如说,越来越以降低渠道成本作为核心卖点的C2C二手车,有没有可能在几年之内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更不用提,那些汽车共享经济的拥趸者们,也都在嗷嗷待哺,等着从车主身上变现。

分析到这,总结一句话:

没有找到想得通、拿得出手的盈利模式,就不要再用各式各样的词汇堆砌来充饥。

另一个凸显的问题是,不少创业当事人认可这个道理:模式大同小异,谁也不比谁聪明,就看谁更拼了。关键看什么,看服务和运营!

我也曾心疼的问过,是创业环境导致大家只能拼死拼活的卖服务么?得到的答案是,因为基础设施环境太薄弱。也就是说只用动效率那一环就足够吃的,这是现阶段互联网创业的本质特点。

如果这本来就是拼服务、拼运营,最终目的是关于效率的各种优化和对基础设施、服务形态的革新起点,那就踏实的用勤劳代入。可一个模式对于技术的驱动力与应用难道真就站到线下运营之后了吗?不尽然,甚至决定上升速度。

拿移动类APP的需求订单来说,上门养车的服务中,降低出车成本直接跟接单频次、距离挂钩;在P2P租车中,按照不同层次的用车需求做车型匹配与调度,提高成交率、降低飞单率;而在任何一家面向B端的二手车交易平台中,都在进行一系列沟通、信息录入、成交系统的上下打通。这背后不仅仅需要良好运营带来的数据积累以辅助模型的建立,更需要彪悍的技术搭建来促成实现。

可能有人觉得“诗和远方”总是战无不胜,但是煽情并不总是带来直接受益,反而是数据的质感和技术的性感更加沉甸甸。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北京市 电信 - MMS网友:#12015-04-13 14:50:50没有找到想得通、拿得出手的盈利模式,就不要再用各式各样的词汇堆砌来充饥。回复顶()踩()

分享到

相关主题